《送石孙赴童科》

时间: 2025-01-25 23:35:28

圣泽被卷阿,髫童亦置科。

两蜗从小竞,三家至今讹。

亦漫为官耳,其将奈若何。

岂关门户事,翁已老渔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石孙赴童科
圣泽被卷阿,髫童亦置科。
两蜗从小竞,三家至今讹。
亦漫为官耳,其将奈若何。
岂关门户事,翁已老渔蓑。

白话文翻译:

将圣恩普及的地方,连小孩子也能参加科举考试。
两只小蜗牛从小就争着前进,三家子弟至今都在传言这事。
即使只是随便做个官,又能如何呢?
这与门第并没有关系,我已经老了,只能穿着渔夫的蓑衣。

注释:

  • 圣泽:指皇帝的恩泽或恩惠。
  • 髫童:指年幼的孩子,髫是指小孩的头发。
  • 两蜗:比喻小孩子们,如同小蜗牛一般慢慢竞争。
  • 三家至今讹:三家子弟至今仍在传言这件事情。
  • 亦漫为官耳:即使做个官,也只是随便的意思。
  • :指年老的人,这里是指作者自己。

典故解析:

“髫童亦置科”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对年轻人的影响,表明了对学业的重视。“三家至今讹”可能源于当时社会对学业竞争的热切讨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景华,号月舫,南宋时期人,以诗、词、文名世。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方岳送别友人之际,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批评,表现出一种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送石孙赴童科》是一首饱含深意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传达了对年轻人未来的关心。开头两句“圣泽被卷阿,髫童亦置科”,展现了科举制度普及的现象,暗示着年轻人从小就被卷入到竞争激烈的学业中,显示出对教育的推崇与期待。然而,随后的“两蜗从小竞”则用蜗牛形象比喻了年轻人的缓慢成长与竞争的艰辛,寓意着在这场竞争中,许多年轻人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亦漫为官耳,其将奈若何”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淡然态度,强调即使进入仕途也只是随便一职,反映出对科举名利的无奈与失望。最后一句“岂关门户事,翁已老渔蓑”则更是深刻,表明作者虽然已老,不再关心名利,而是回归自然,享受简朴的生活。整首诗在轻松的叙述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圣泽被卷阿”:指皇恩普及,强调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 “髫童亦置科”:描绘了即使是小孩也要参加科举,反映出教育的普遍性。
    • “两蜗从小竞”:用蜗牛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竞争的艰难。
    • “三家至今讹”:说明这件事情在年轻人中流传,反映了社会的热议。
    • “亦漫为官耳”:即便做官又能怎么样,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泊。
    • “岂关门户事”:与门第无关,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 “翁已老渔蓑”:作者自我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小蜗牛”比喻年轻人的成长与竞争。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反思,表达了对年轻人的鼓励与无奈,强调个人努力超过门第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 圣泽:象征着皇恩与教育的普及。
  • 髫童:代表着年轻一代,充满希望与潜力。
  • 蜗牛:象征着缓慢与艰辛的成长过程。
  • 渔蓑:代表自然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髫童”是指: A. 年长者
    B. 年幼的孩子
    C. 学者
    D. 官员

  2. “两蜗从小竞”的意思是: A. 小孩子们竞争
    B. 小蜗牛在赛跑
    C. 社会竞争激烈
    D. 竞争没有意义

  3. 诗中“翁已老渔蓑”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淡泊自然
    C. 忧虑未来
    D. 关心年轻人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 陶渊明的《饮酒》:反映了对自然与朴素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方岳与李白的作品在表达情感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方岳的淡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多追求名利,后者则对世事持有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选编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对古典诗词的深入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