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仙引 访迷楼故址》
时间: 2025-01-11 08:48:17意思解释
迷仙引 访迷楼故址
原文展示:
棠梨香冷,御苑云深,迷楼何处。
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
摇荡春光如许。似把兴亡诉。
看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
往事浑无据。莫问离宫路。
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
纵昔日明珰翠羽。被东风添上,数抔黄土。
白话文翻译:
梨花的香气微冷,御苑里云朵深邃,迷楼究竟在何处?
堤边的美景令人销魂,只送走来往的行人。
春光如许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兴亡。
看那二十四座桥头,三千座殿宇,正下着细细的春雨。
往事已没有任何凭据,别问那离宫的路。
蔓草与寒烟交织,已经耕断了隋朝皇帝的古墓。
纵使昔日的明珠翡翠,如今也被东风拂去,只剩下几捧黄土。
注释:
- 棠梨:指棠梨树,花香浓郁。
- 御苑:皇家的园林。
- 销魂:形容美景令人沉醉。
- 兴亡:指一个国家或王朝的兴起与衰亡。
- 廿四桥:古典诗词中常提及的景点。
- 隋皇:指隋朝的皇帝,象征王朝的兴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生于富庶之地,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为主题,常常蕴含对往事的追忆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对某个古代遗址的游览,诗人结合个人情感,感怀历史的变迁与人事无常,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迷仙引 访迷楼故址》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开篇的“棠梨香冷,御苑云深”,以梨花的香气和深邃的云雾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凄迷的氛围。接着“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传达出一种无奈的离愁,仿佛在诉说着时光流逝带来的伤感。
“摇荡春光如许”,春天的美景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似乎在诉说着兴亡的历史,产生了时空交错的效果。“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这里的意象丰富,桥与殿的结合不仅描绘了景色的壮丽,也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流逝。
最后两句“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更是将历史的沉重感推向高潮,蔓草与寒烟暗示着时间的消逝与遗址的荒凉。诗人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事无常的无奈与悲哀,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美丽而又哀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棠梨香冷,御苑云深:描写了春天的氛围,暗示了一种孤独感。
- 迷楼何处:发问,展现对迷楼的追寻,象征过去的繁华。
- 堤畔销魂,只送行人来去:强调了美景的无情,行人只能孤独地来去。
- 摇荡春光如许:春光摇曳,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兴亡。
- 看廿四桥头,三千殿脚,一天丝雨:描绘了壮丽的古代建筑,雨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往事浑无据:往事已无凭据,体现历史的模糊与无奈。
- 莫问离宫路:劝诫他人不要再追问过去的路。
- 蔓草寒烟,已耕断隋皇古墓:历史的遗迹已被荒草覆盖,象征着兴亡的无常。
- 纵昔日明珰翠羽:暗示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 被东风添上,数抔黄土:最后总结,历史的辉煌已化为尘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和历史的兴亡进行类比,增强情感深度。
- 拟人:通过“摇荡”来赋予春光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悲伤。
意象分析:
- 棠梨:象征清冷的美,代表春天的开始。
- 迷楼:历史的遗迹,象征着昔日的繁华。
- 廿四桥、三千殿:古代的辉煌,映射出一个朝代的盛景。
- 蔓草与寒烟:象征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消逝。
- 黄土:最终的归宿,象征着一切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迷楼”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中的建筑
- B. 过去的繁华与记忆
- C. 自然现象
- D. 现代城市
-
诗中“摇荡春光如许”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无奈
- D. 厌倦
-
“蔓草寒烟”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生命的力量
- B. 时间的消逝与遗忘
- C. 春天的美好
- D. 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董元恺的《迷仙引》更注重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思索,而李白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洒脱。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其情感更为沉重,体现出士人的忧国忧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