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迳》

时间: 2025-02-04 16:27:57

白葛乌纱一迳长,心清草木自成香。

何须炉裹烟成缕,不用衣间紫作囊。

意思解释

凝香迳

原文展示:

白葛乌纱一迳长,
心清草木自成香。
何须炉裹烟成缕,
不用衣间紫作囊。

白话文翻译:

这条小路上白葛藤和乌纱帽长长地挂着,
心境清明时,草木自会散发出香气。
何必在炉中熏蒸,让烟雾缭绕成缕,
也不需要用衣服来包裹香气。

注释:

  • 白葛:指白色的葛藤,寓意清新自然。
  • 乌纱: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这里可能暗指世俗的权利或身份。
  • :小路。
  • 心清:心境清明,内心无杂念。
  • 草木自成香:草木自然会散发出香气,强调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 炉裹烟成缕:指用香料在炉子里熏烧产生的烟雾,形容人为制造的香气。
  • 衣间紫作囊:指用衣物包裹香料,强调人为的修饰与繁琐。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从“心清草木自成香”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清明,这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提倡随和自然、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清新生活的向往。曾协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凝香迳》可能创作于一个清幽的环境中,作者在自然的陪伴下,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与对自然纯真之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凝香迳》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透过简单的意象,表达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白葛乌纱”以自然的植物和人间的象征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暗示着诗人对于权力与名利的淡泊。接着,诗人进一步强调内心的清明,认为这种内在的宁静能够使周围的草木散发出自然的香气,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反问何须用人工手段来制造香气,彰显了一种对自然的推崇与对人造事物的批判。这不仅是对香气的思考,更是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强调了生活中应追求自然的真实与纯净,而非追求外在的繁华与虚饰。诗的整体意境清新脱俗,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葛乌纱一迳长:描绘出小路的景象,既有自然的元素(白葛),又有世俗的象征(乌纱帽),暗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
  • 心清草木自成香:强调内心的清晰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安宁能够与自然产生共鸣。
  • 何须炉裹烟成缕:反问,指出人为制造的香气并不必要,隐含对世俗繁华的否定。
  • 不用衣间紫作囊:进一步强调不需要用衣物来装饰香气,突出自然之美的真实与纯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香气与内心的清明进行比喻,表现出内外的和谐。
  • 对仗:前后两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思考深度,促使读者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一种超脱于世俗生活的清新态度,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葛:象征自然的纯净与清新。
  • 乌纱:象征世俗的权力与身份,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对比。
  • 香气:自然的香气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白葛”与“乌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世俗的思考与态度。香气的自然与人造形成对立,体现了对真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葛”所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藤
    C. 一种树
    D. 一种草

  2. “心清草木自成香”的意思是: A. 心境清明,草木自会散发香气
    B. 心情愉悦,草木生长旺盛
    C. 心中有香,草木自然生长
    D. 心情沉重,草木失去香气

  3. 诗中的“何须炉裹烟成缕”表达的观点是: A. 需要人工制造香气
    B. 强调自然香气的必要性
    C. 反对人为的香气制造
    D. 认为香气无关紧要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这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凝香迳》对比:李白的诗歌感情更为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而曾协则借自然景物表达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不同的抒情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