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满葵丘戌,民犹借一年。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白话文翻译:
已经到了葵丘的戌时,百姓仍然需要借用一年。
何曾有人拔取薤的根本,也不需要用蒲鞭。
羡慕那满仓的储备,公厨烟火少起。
如今没有人来采诗了,唯有将此诗传给后人。
注释:
- 葵丘:古地名,指的是一种象征丰收的地方。
- 戌:地支之一,通常代表时间,指的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薤本:指的是一种植物的根,常用于比喻。
- 蒲鞭:泛指用来驱赶牲畜的工具,象征一种力量或控制。
- 羡帑:羡慕粮仓的丰盈,帑指的是储存粮食的地方。
- 修泮:修建的泮池,古代学校或宫殿中的水池。
- 公厨:公家的厨房,表示公家开支的地方。
- 采诗者:指的是吟咏诗歌的人,泛指文人墨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真,号东洲,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政治家。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和社会生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送曹守司直二首》是刘克庄为送别友人曹守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感叹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传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平常的场景,葵丘的戌时,百姓依然在为生计而奔波,展现了生活的艰辛。接着,诗人以“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来表达一种无奈与无力,似乎在指责社会对劳动者的不公和对财富的无视。羡慕仓库丰盈的“羡帑留修泮”,不禁让人想到社会的分配不均,公厨少起烟,则暗示了民生困苦,生活节俭。最后一句“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则是诗人对当下文人不再创作的惋惜,仿佛在诉说着诗歌的衰落与文化的断层。整首诗情感真挚,思考深刻,既是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满葵丘戌:已到丰收的时节,暗示时间的流逝。
- 民犹借一年:百姓的生活仍然艰辛,借用时间来维持生计。
- 何曾拔薤本:质疑当今社会是否有人真正投入劳动。
- 亦不用蒲鞭: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强制手段来驱使劳动者。
- 羡帑留修泮:羡慕那些富有的农田和丰盈的仓库。
- 公厨少起烟:暗指公家开支减少,生活拮据。
- 今无采诗者:如今没有人再吟咏作诗。
- 付与后人传:将诗作留给后人,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富裕与贫困的对比,强调社会的不公。
- 象征:葵丘、薤本等意象象征着丰收与劳动。
- 反问:使用反问增强情感的表达,突显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民生困境的描绘和对文人创作衰落的感叹,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 葵丘:象征丰收,寓意希望。
- 蒲鞭:象征控制与强制,反映社会对劳动者的压迫。
- 羡帑:代表财富与富裕的生活,反映社会的不平等。
- 公厨:象征公家的生活状态,反映社会的整体情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已满葵丘戌”中的“葵丘”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古地名
- C. 时间
- D. 人物
-
诗中“今无采诗者”的意思是什么?
- A. 没有人写诗
- B. 没有人读诗
- C. 没有人唱歌
- D. 没有人作曲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的什么感受?
- A. 赞美
- B. 愤怒
- C. 感叹
- D. 喜悦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刘克庄:李白的豪放与刘克庄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多表现个人情感,后者则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困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