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户》

时间: 2025-02-04 15:32:48

野客何为户,编非茅即蓬。

松坚难阖辟,竹瘦谩牢笼。

疏密殊无准,粗纤任不同。

我常知善闭,宁向此矜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蓬户
作者: 曾协 〔宋代〕

野客何为户,编非茅即蓬。
松坚难阖辟,竹瘦谩牢笼。
疏密殊无准,粗纤任不同。
我常知善闭,宁向此矜功。

白话文翻译:

这位乡间的游子为什么住在这样的门里呢?这门的材料不是茅草就是蓬草。松木的门坚固,却难以开启;竹子细弱,反倒成了牢笼。门的疏密没有规律,粗的和细的任意组合。我常常知道如何把门关好,宁愿不在这里炫耀我的技艺。

注释:

  1. 野客:指乡间的游子或客人。
  2. :一种植物,常用作门的材料,与茅草类似。
  3. 松坚:松树坚硬,指用松木制作的门。
  4. 阖辟:关闭和开启。
  5. 疏密:门的开口稀疏与密集。
  6. 粗纤:粗大和纤细的对比。
  7. 善闭:擅长关门的技艺。
  8. 矜功:炫耀技艺或功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士人多隐居乡间,诗人通过描绘蓬户,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人对物质的简朴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蓬户》通过简单的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诗中提到的“野客”和“蓬户”,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诗人利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松木和竹子的不同特性,通过“松坚难阖辟”和“竹瘦谩牢笼”,展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与变化。

在“疏密殊无准,粗纤任不同”的句子中,诗人强调了自然界事物的多样性,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包容态度。最后一句“我常知善闭,宁向此矜功”,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似乎在说真正的技艺在于内心的平和,而不在于外在的炫耀。这种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意味,展现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野客何为户:质疑乡间游子为何选择如此简陋的居所。
    • 编非茅即蓬:门的材料很粗糙,仅用茅草或蓬草编成。
    • 松坚难阖辟:松木虽然坚固,但难以开启,暗示外在的坚固并不等于内心的自由。
    • 竹瘦谩牢笼:竹子虽细弱,却成了束缚,寓意生活的局限性。
    • 疏密殊无准:门的稀疏和密集没有规律,象征生活的混乱。
    • 粗纤任不同:无论是粗的还是细的,皆为生活的一部分。
    • 我常知善闭:诗人自认为懂得如何妥善处理事物。
    • 宁向此矜功:宁愿不在此地炫耀自己的才能。
  2.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松坚”和“竹瘦”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事物的不同特性。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物体以人的特性,使其生动有趣。
    • 排比:如“疏密殊无准,粗纤任不同”,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乡村生活的简单和自然,表现出一种对物质的淡泊心态和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蓬户:象征着简单和朴素的生活。
  • 松木和竹子:分别象征坚韧和脆弱的对立。
  • 疏密:代表生活中难以把握的规律和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蓬户”主要由什么材料构成?
    A. 木材
    B. 茅草或蓬草
    C. 砖石

  2. 诗人认为松木和竹子的特性分别是?
    A. 坚固和坚韧
    B. 坚固和脆弱
    C. 脆弱和柔软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自满
    B. 谦逊
    C. 骄傲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曾协的《蓬户》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体现了对自然和自我境界的追求,但曾协更强调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