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山居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22:02

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

门前自有千竿竹,免向人家看竹林。

虽有柴门长不关,片云高木共身闲。

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欲移居更上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盖秋松幽洞近,
水穿危石乱山深。
门前自有千竿竹,
免向人家看竹林。
虽有柴门长不关,
片云高木共身闲。
犹嫌住久人知处,
见欲移居更上山。

白话文翻译:

云层覆盖着秋天的松树,幽静的山洞就在附近;溪水穿过险峻的石头,流淌在深山中。门前自然有成千上万根竹子,不必去人家看竹林。虽然柴门常常敞开,但片片云彩和高大的树木让我悠然自得。仍然觉得住久了人们都知道这里,想要搬家更上山去。

注释:

  • 云盖:云层覆盖,形容天空阴云密布。
  • 秋松:指秋天的松树,象征宁静和坚韧。
  • 幽洞:指隐秘而幽静的山洞。
  • 危石:险峻的石头,形容地势险要。
  • 千竿竹:成千上万的竹子,表现出自然的葱郁。
  • 柴门:竹木制成的门,显示了居住的简陋。
  • 片云:几片云,营造出悠闲的意境。
  • 高木:高大的树木,象征庇护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常常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繁华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戏题山居二首》以悠然自得的笔调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情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如“云盖秋松”、“水穿危石”,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诗人在描写自然时,采用了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令人神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独白。诗人虽享受山居生活,但依然感到不安与孤独,尤其是对人们的关注与认知的厌烦。他希望能更深入山中,逃离世俗的纷扰。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渴望隐居的宁静,又害怕被世俗所困。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作更具层次感,给读者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盖秋松幽洞近:云层笼罩着秋松,山洞在近处,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2. 水穿危石乱山深:溪水在险峻的石头间穿行,流淌在深山中,展现自然的险峻与美丽。
  3. 门前自有千竿竹:门前自然生长着成千上万根竹子,表现出居所的幽静与生机。
  4. 免向人家看竹林:无需去人家欣赏竹林,因为这里的竹子更为丰盛。
  5. 虽有柴门长不关:虽然柴门常常敞开,暗示与外界的隔绝,但内心依然自由。
  6. 片云高木共身闲:几片浮云与高大的树木共同营造出悠闲的环境。
  7. 犹嫌住久人知处:仍然觉得住久了,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
  8. 见欲移居更上山:因此渴望搬家,更深入到山中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盖”形容云层的覆盖,增强了意境的幽静。
  • 对仗:如“水穿危石,乱山深”,展现了诗句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心态。虽然享受自然的宁静,但内心仍有一丝不安,渴望更深的孤独与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由与变化。
  • :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 :象征着清高与隐逸。
  • :象征着宁静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门前自有千竿竹”,这一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自然的丰饶
    C. 乡村的宁静

  2.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感觉是什么? A. 觉得孤独
    B. 非常快乐
    C. 忧郁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山间的宁静与美好,但其作品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陈羽则更突出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矛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