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三题。湓浦竹》

时间: 2025-01-26 03:07:24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

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

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

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白话文翻译:

浔阳的十月,天气依然温暖。尽管有霜,却没有杀死草木,尽管有风,也不让树叶落下。阴冷的气候力量薄弱,草木在冬天依旧青翠。谁愿意在湓浦岸边,回头看看那修长的竹子呢?那些回头的人,拿刀砍伐竹子,削成束。切割青色的琅玕,家家户户都在盖墙屋。我听说在汾晋一带,竹子稀少且重如玉。为何在这里却轻视竹子,生出这样西江的曲调呢?

注释:

  • 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 湓浦:指的是长江的一个支流,特指浔阳江。
  • 琅玕:指美玉,用来比喻竹子的珍贵。
  • 汾晋间:指山西省汾河流域,以竹子珍贵出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而著称,尤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人熟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身处浔阳,感受着自然景色的温暖与竹子的价值,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湓浦竹》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浔阳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开篇以“浔阳十月天”引入,描绘了温暖如春的秋季景象,表现出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随后,通过“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的反问,揭示了人们对竹子的忽视,体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遗忘与轻视。诗中对竹子的珍贵性进行强调,特别是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的对比中,让人感受到竹子的珍稀与价值。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无奈与批判。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巧妙的修辞,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既温暖又具反思意味的画面,表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浔阳十月天:诗人首先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温暖的秋日氛围。
  • 天气仍温燠:说明尽管是十月,天气依旧温暖,体现出自然的生机。
  • 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霜和风都不影响草木的生长,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顽强。
  • 玄冥气力薄:阴冷的气候力量微弱,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温和。
  •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引入对竹子的思考,表现出人们对竹子的漠视。
  • 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那些回头看竹子的人,只有手持刀具的砍伐者。
  • 剖劈青琅玕:用来比喻竹子的珍贵,但却被人肆意砍伐。
  •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对比汾晋地区对竹子的珍视,强调西江地区的轻视态度。
  • 胡为取轻贱:质问为何这里的竹子不被重视,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的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为“琅玕”,强调其价值。
  • 对比:通过对汾晋和西江竹子态度的对比,反映社会风气。
  • 反问: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色彩,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珍视与对人们轻视美好事物的批判,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意象分析:

  • 温暖的秋天: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与珍贵,诗人对竹子的珍惜之情。
  • 霜与风:代表自然力量的无情,但又表现出生命的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方是哪里? A. 汾河
    B. 浔阳
    C. 西江
    D. 晋阳

  2.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中“修竹”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树木
    C. 草丛
    D. 花卉

  3. 诗人对竹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视
    B. 珍惜
    C. 忽略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王维的诗作,描述了竹林的恬静与幽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湓浦竹》与王维的《竹里馆》都有竹子的意象,但白居易强调的是社会对竹子的轻视,而王维则表达了在竹林中寻找宁静的心境。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