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菰蒲水,连阡桑柘园。
湖天平石境,渔火出山门。
宋迹遗僧舍,苏堤接远村。
飞星斜过水,立马已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湖边的美丽景色:十里长的芦苇和蒲草生长在水边,连接着桑树和柘树的园子。湖面如同天空一般平静,石头的倒影清晰可见,渔火在山门口闪烁。宋代的遗迹仍有僧舍存在,苏堤与远方的村庄相连。天边的星星斜斜地映照在水面上,此时我骑马回家的路上,已是黄昏时分。
注释
字词注释:
- 菰蒲:水边生长的植物,常见于湖泊。
- 阡:田埂、田间小路。
- 桑柘:桑树和柘树,都是常见的农作物。
- 渔火:渔民在夜间捕鱼时点燃的火光。
- 宋迹:指宋代留下的遗迹。
- 僧舍:和尚居住的地方。
- 苏堤:指苏州的堤岸,特指苏堤,是著名的景点。
- 飞星:天上的星星。
典故解析:
- “宋迹遗僧舍”提及宋代,表达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暗示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用卿,明代诗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多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他的诗歌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 《湖上晚归》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人们频繁游览自然,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首诗正是对湖边景色的生动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湖上晚归》是一首描写湖边景色的绝美诗作,诗中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的开头通过“十里菰蒲水,连阡桑柘园”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水乡画卷,展现了满眼的绿色与水波荡漾的画面,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接着,诗人描绘了“湖天平石境,渔火出山门”,呈现了水面如镜,渔火点点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
“宋迹遗僧舍,苏堤接远村”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展现了古老文化与当下生活的交融,暗示了人们与自然、历史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句“飞星斜过水,立马已黄昏”则将时间的流逝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昏的余晖映照在水面上,抒发了诗人对归家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色到历史文化,再到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既有静谧的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菰蒲水:描绘湖边的自然环境,展示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给人一种辽阔感。
- 连阡桑柘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田野与园林相连,生活气息浓厚。
- 湖天平石境:湖面如天空般平静,石头的倒影清晰可见,增强了画面的宁静感。
- 渔火出山门:生动地描绘了渔民的生活,渔火闪烁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温暖。
- 宋迹遗僧舍:历史的沉淀,传承了文化的记忆,带有一种怀古之情。
- 苏堤接远村:连接了自然与人居环境,展现了乡村的恬静与美丽。
- 飞星斜过水:描绘夜空星辰的美丽,飞星与水面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 立马已黄昏:表现了归家的心情,黄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天平石境”,将湖面比作天空,增强了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展现了古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 意象:通过渔火、飞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归家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菰蒲: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繁茂。
- 渔火: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勤劳。
- 飞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
- 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里菰蒲水”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桑树林
- B. 湖边的芦苇
- C. 渔民的生活
-
“宋迹遗僧舍”中的“宋迹”指的是什么?
- A. 宋代的遗存
- B. 古代的诗歌
- C. 现代的建筑
-
诗中的“飞星斜过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和惆怅
- C.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同样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湖上晚归》与《夜泊牛渚怀古》 - 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但《湖上晚归》更侧重于宁静的湖边景色,而《夜泊牛渚怀古》则更具历史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探讨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 《明代诗人研究》 - 介绍明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