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癸水亭》

时间: 2025-01-26 07:39:31

危亭倚岩隈,嘉名叶地谶。

时浮桂籍香,永绝戈甲祲。

败柳袅烟丝,枯荷立霜枋。

呼僮理吴榜,月夕欲乘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癸水亭
作者: 曾宏正 〔宋代〕

危亭倚岩隈,嘉名叶地谶。
时浮桂籍香,永绝戈甲祲。
败柳袅烟丝,枯荷立霜枋。
呼僮理吴榜,月夕欲乘兴。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高的亭子倚靠在岩石的边缘,亭子的美名已经流传在四方。时常有桂香飘散,如同美好的预兆,永远远离了战争的铠甲与戈矛。败柳在风中轻轻摇曳,枯荷在霜中伫立。呼唤小童整理着吴地的榜书,月色渐渐明朗,正好可以乘兴而游。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形容亭子位置险峻。
  • 倚岩隈:倚靠在岩石的隙缝中。
  • 嘉名:美好的名声。
  • 叶地谶:流传在土地上的美名。
  • 桂籍香:桂花的香气。
  • 永绝:永远断绝。
  • 戈甲:古代兵器和甲胄,象征战争。
  • 败柳袅烟丝:凋败的柳树在轻烟中摇摆。
  • 霜枋:霜冻的荷叶。
  • 呼僮:呼唤小童,指年轻的仆人。
  • 吴榜:吴地的榜文,或指名声。
  • 月夕:月亮升起的夜晚,适合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宏正,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以清丽雅致著称,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在癸水亭游览时,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闲适生活的风尚。


诗歌鉴赏:

这首《题癸水亭》通过描绘亭子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优雅的氛围。作者以“危亭倚岩隈”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高远与险峻的意境,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着,诗中提到“桂籍香”,不仅表现了自然的芬芳,也暗示着美好生活的品质。诗人将古战场的戈甲与和平的桂香对比,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败柳袅烟丝”与“枯荷立霜枋”的描写,既体现了自然生机的衰退,也使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种对比使得诗歌在细腻的自然描绘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最后,诗人呼唤小童整理吴榜,暗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眷恋,月色下的心情也愈发显得悠然自得。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场景为背景,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宋代士人特有的淡泊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危亭倚岩隈:描绘亭子高耸的姿态,传达出一种险峻和高远的感受。
  2. 嘉名叶地谶:强调亭子的美名已经享誉,象征着美好的誉满四方。
  3. 时浮桂籍香:意象中桂香的飘散,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悠然的气氛。
  4. 永绝戈甲祲: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 败柳袅烟丝:描绘了凋零的柳树,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6. 枯荷立霜枋:表现了秋冬的自然景象,增添了诗的淡淡忧伤。
  7. 呼僮理吴榜:描绘小童的身影,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8. 月夕欲乘兴:最后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渴望在月夜中游玩,享受生活。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败柳袅烟丝”中的“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摇曳之态;“月夕欲乘兴”则以对仗的方式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情感基调既有淡淡的忧伤,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亭:象征高远与理想。
  • 桂香:象征美好与纯洁。
  • 败柳:象征衰老与无常。
  • 枯荷:象征生命的凋零。
  • 月夕:象征宁静与思索的时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反映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危亭倚岩隈”中的“危亭”指的是什么?

    • A. 高耸的亭子
    • B. 低矮的房屋
    • C. 漂浮的云彩
  2. “永绝戈甲祲”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和平的向往
    • B. 对战争的热爱
    • C. 对金钱的追求
  3. “败柳袅烟丝”中的“败柳”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繁盛
    • B. 生命的衰退
    • C. 生命的坚韧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的向往,通过夜晚的自然景色展现孤独的情感。
  • 《江雪》则通过雪景描绘出一种冷清和孤独,反映出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感受。

这些作品在情感表达与自然描绘上与《题癸水亭》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又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