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余子厚从西安还蜀,遣使迎之,用俞商卿韵先寄》
时间: 2025-01-11 17:4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余子厚从西安还蜀,遣使迎之,用俞商卿韵先寄
作者: 张祥龄 〔清代〕
望断长安,计程应到褒城路。
雨声催暮,云栈无船渡。
鸟道盘空,天也难成步。
今如许,更闻人语,涨了溪桥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长安已经遥不可及,预计行程应已到达褒城的路上。秋雨催促着夜幕降临,云雾弥漫,河流上没有船只能够渡过。鸟儿飞往空中,难以再进一步。如今这样的情景,更加听见人们的谈话,溪水也随之上涨,淹没了桥面。
注释:
- 望断:望得断绝,形容远望的无尽。
- 长安:指古都长安,象征着繁华与思乡。
- 褒城:今陕西省的一个地名,古代重要的交通节点。
- 云栈:形容云雾缭绕的栈道,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 鸟道:鸟儿飞行的路径,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 今如许:如今的情景。
- 涨了溪桥水:溪水上涨,淹没了桥面,寓意着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忧虑。
典故解析:
- 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长安是文化与历史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褒城路:古代重要的交通路线,象征着归途与相聚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祥龄,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词作闻名,风格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及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诗人听闻友人余子厚从西安返蜀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情感,同时也渗透了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篇“望断长安”即极具画面感,描绘出一种无尽的思念之情。长安的遥远加重了归途的渴望,接着通过“雨声催暮”,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厚度。
“云栈无船渡”描绘了旅途的艰难,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中孤独无依的感受。鸟道的描写则是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与无奈,象征着人心对于归家之路的向往。
最后两句“今如许,更闻人语,涨了溪桥水”,既可以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描摹,也可以看作诗人内心情感的反映。人语的出现,似乎带来了些许温暖与生机,但溪水上涨的意象又暗示着一种无力感,仿佛即使有人的声音,也无法打破心中的孤独与忧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断长安:表达对长安的渴望与遥不可及的感觉。
- 计程应到褒城路:推测友人行程,表达期待重聚的心情。
- 雨声催暮:秋雨的声音催促夜幕降临,带来一丝愁绪。
- 云栈无船渡:描写旅途的艰难,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鸟道盘空:鸟儿飞翔的道路,象征自由,但此时却给人一种无奈。
- 今如许:如今的情景,带有一种感伤的自问。
- 更闻人语:人声的出现,似乎带来了一丝生机。
- 涨了溪桥水:水位上涨,象征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安、褒城与友人归途的遥远进行对比。
- 拟人:雨声、鸟道等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环境与心境相互交融。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添了词句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故乡与思念。
- 雨声:象征悲伤与离别。
- 鸟道:象征自由与孤独。
- 溪桥水:象征环境的变迁与内心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 A. 乡愁
- B. 富贵
- C. 自由
-
“雨声催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愤怒
-
“今如许”中的“如许”指的是:
- A. 朋友的到来
- B. 眼前的景象
-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乡愁
- B. 伤感
- B. 眼前的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祥龄的《点绛唇》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之情。张的词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李的诗则更为豪放,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