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辨端》
时间: 2025-01-24 21:1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僧辨端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南僧如竹上竹下韦,
在处即成林。
虽去常人发,
不异常人心。
邈哉端上人,
所得趣向深。
云泉香火里,
日夕长苦吟。
为我有时名,
踏雪来相寻。
相寻缘底事,
论诗复鸣琴。
我是一折腰吏,
衣带尘土侵。
何以谢吾师,
恨无虞师金。
白话文翻译:
这位南方的僧人就像竹子一样,竹子在他身边生长,随处都成了树林。虽然他远离常人的烦恼,却不曾超脱常人的内心。啊,端上人真是渊博深邃,得到的趣味方向也极为深远。在云泉的香火之中,他日夜苦吟。为了我,他有时还会名声在外,踏雪而来寻我。相寻的缘由又是什么呢?我们便是论诗再奏琴。我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官吏,衣带上沾满了尘土。如何才能报答我的老师,真是遗憾没有足够的金钱。
注释:
- 南僧: 指南方的僧人,暗含对高僧的敬仰。
- 竹上竹下韦: 比喻僧人像竹子一样,意指他的修行高洁。
- 邈哉: 形容高远超脱。
- 端上人: 指代僧人,表达敬意。
- 云泉香火: 形容寺庙的环境,暗示静谧的修行生活。
- 踏雪来相寻: 描述僧人不畏艰难,特意前来探访。
- 折腰吏: 指自己身份卑微的官吏。
- 虞师金: 形容没有金钱来报答师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以哲理和人情为题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道对僧人辨端的崇敬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僧人高洁思想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份的卑微与无奈。诗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宗教的关注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僧辨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僧人深厚的敬意和赞美,还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的开头通过“南僧如竹”描绘了僧人高洁的形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暗示着僧人所处的道德与精神境界,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人通过“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来表达僧人虽远离世俗,却并未完全脱离人间的情感,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
在后面的诗句中,诗人深切地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日夕苦吟,似乎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诗人通过“我是一折腰吏,衣带尘土侵”对比了自己的卑微身份,表现出对僧人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最后,诗人在感叹“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中流露出对师恩的感激与却无力回报的遗憾,深化了全诗的情感。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反思,展现了士人与僧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僧如竹上竹下韦: 形容僧人的修行高洁,生活环境清幽。
- 在处即成林: 僧人的存在本身就像是成林,意指影响深远。
- 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 强调僧人虽远离世俗,却无法完全摆脱人心的牵绊。
- 邈哉端上人: 对僧人深厚的敬意,形容其修行的高深。
- 所得趣向深: 僧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深邃的。
- 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 描绘僧人的修行生活,充满清幽与宁静。
- 为我有时名,踏雪来相寻: 表达僧人为自己特意前来,显示对友谊的珍视。
- 相寻缘底事,论诗复鸣琴: 他们的交流不仅是情谊,还有对诗歌的共同爱好。
- 我是一折腰吏,衣带尘土侵: 对比自己卑微的身份与尘世的束缚。
-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 对师恩的感激与报答无能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 “南僧如竹”比喻僧人的修行境界。
- 对仗: “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形成对比,增加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 通过“恨无虞师金”来强调对师恩的重视和自我价值的低估。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高洁僧人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士人与僧人之间的精神共鸣,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卑微身份的无奈与遗憾,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僧: 象征高洁与超脱,代表理想中的人生态度。
- 竹: 象征坚韧与高洁,强调精神境界。
- 云泉: 体现清静的修行环境,象征灵性与内心的宁静。
- 香火: 代表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
- 尘土: 代表世俗的烦恼与束缚,强调身份的卑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僧”代表什么?
- A. 世俗的官吏
- B. 高洁的僧人
- C. 富贵的商人
-
诗人对自己的身份是如何描述的?
- A. 高贵的官员
- B. 一折腰吏
- C. 一个隐士
-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中的“虞师金”意指什么?
- A. 师恩的无以回报
- B. 对金钱的渴望
- C. 对老师的不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僧志安》: 另一首表达对僧人尊敬的诗作。
- 《寻隐者不遇》: 王维的诗,反映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赠僧志安》: 由李白所作,表达对僧人志安的崇敬与思考,主题相似但风格稍显不同,更加豪放。
- 《题临安邸》: 杜甫的作品,反映士人在现实中的无奈与理想的追求,探讨了诗人的身份与责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王之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