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狮子岩
作者: 梅尧臣
岩形若狻猊,不能千里走。
岂无鸟兽群,当假风雷吼。
寄谢栖息人,想像真妄有。
白话文翻译:
这座岩石的形状像狻猊一样,然而却不能奔跑千里。
难道没有鸟兽在这里聚集吗?只是在假装风雷的吼叫而已。
我寄谢于栖息在此的生灵,想象那些真实与虚妄的存在。
注释:
- 狻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子,代表威猛和力量。
- 千里走:形容快速奔跑的能力。
- 岂无:难道没有。
- 寄谢:寄托感谢之情。
- 栖息人:栖息的生物。
- 真妄:真实与虚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松隐,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倡导“诗中有画”的创作理念。他的诗风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在自然景物中探讨人生。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梅尧臣游览狮子岩时,意在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思考。狮子岩作为一种特定的地理象征,承载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生命现象的观察。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狮子岩》通过对狮子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奇特与诗人内心的思索。诗中以“岩形若狻猊”开篇,将岩石的形态与神兽联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了岩石的雄伟与浑厚。然而,紧接着“不能千里走”,则暗示了自然的限制,形成一种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事物内在特性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岂无鸟兽群,当假风雷吼”,在此,诗人质疑自然的静谧是否真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反映出他对生命活力的渴望与对自然景象的深思。最后两句“寄谢栖息人,想像真妄有”,表达了诗人对栖息于此的生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与虚幻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对存在的探讨,赋予了诗歌更深的哲理内涵,使得整体作品既具视觉美感,又蕴含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形若狻猊:描述岩石的形态,仿佛是一只威猛的狻猊,展现了自然的雄壮。
- 不能千里走:指岩石虽有壮丽形态,但却束缚在此,反映出自然的局限性。
- 岂无鸟兽群:质疑周围是否真的没有生物存在,表现出对生命的渴望。
- 当假风雷吼:指出那种声音似乎只是虚假的,暗示着存在的迷雾。
- 寄谢栖息人:表达对在此栖息生命的感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想像真妄有:引发哲思,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模糊,令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岩石比作狻猊,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 反问:通过反问来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意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狮子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对生命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狻猊:象征力量与威严,代表自然的神秘。
- 鸟兽: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表达对生机的渴望。
- 风雷: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声势,暗示事物的真实与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狻猊”指代什么?
- A. 一种神兽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山石
- D. 一种动物
-
诗人对自然的情感是:
- A. 愤怒
- B. 感激
- C. 忧伤
- D. 无所谓
-
“岂无鸟兽群”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的美丽
- B. 生命的存在
- C. 山石的形态
- D. 风雨的变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 李白《庐山谣》:描写自然壮丽,反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狮子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梅尧臣更加注重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偏向于表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