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小集池上韵明甫之作》

时间: 2025-01-27 03:32:28

生怕微云点太清,箨龙莫作断肠声。

馀霞到晚铢衣薄,满月当空玉斧成。

已结松筠为老伴,不缘蛙黾唤愁生。

但令有酒邀田父,矍铄何须更一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怕微云点太清,箨龙莫作断肠声。
馀霞到晚铢衣薄,满月当空玉斧成。
已结松筠为老伴,不缘蛙黾唤愁生。
但令有酒邀田父,矍铄何须更一行。

白话文翻译

生怕微云轻轻点缀了天空,令人心中忧伤的箨龙(青蛙)的叫声不应太过悲切。
余晖映照在晚霞之中,衣衫轻薄如铢;皓月高悬,宛如一柄玉斧。
我已与松竹结为伴侣,不愿意因蛙鸣而生忧愁。
只要有美酒相邀田间的老农,精神矍铄又何需再写一行诗呢?

注释

  • 微云:形容轻薄的云彩。
  • 箨龙:指青蛙,蛙声在古诗中常与忧愁相连。
  • 铢衣薄:指衣服轻薄,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形容衣物轻盈。
  • 玉斧:满月的形象,似一把光亮的斧头。
  • 松筠:指松树和竹子,象征坚韧的伴侣。
  • 蛙黾:蛙和黾都是水边的动物,象征忧愁的来源。
  • 田父:田间的农人,代表着朴实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作品多集中于描绘田园生活及其乐趣,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炎热的夏日,诗人通过描摹夏日的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夏日的宁静与蛙声的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歌鉴赏

《夏日小集池上韵明甫之作》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生活情感。开篇以“生怕微云点太清”引入,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担忧,微云点缀下的天空,仿佛暗示着诗人心头的忧虑。接着通过“箨龙莫作断肠声”,将蛙声与断肠之痛相联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馀霞到晚铢衣薄,满月当空玉斧成”描绘了傍晚的景色,在晚霞映照下,轻薄的衣衫与明亮的月亮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画面。诗人已与松竹为伴,象征着他对自然的依恋,而对蛙声的排斥则反映出他对忧愁的逃避。

最后两句“但令有酒邀田父,矍铄何须更一行”传达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只要与田间的农人共饮美酒,享受当下的快乐,何必再去追求诗歌的成就。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出一种闲适而自由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生怕微云点太清:微云在天空中轻轻点缀,诗人担心这会引发某种情感上的波动。
  2. 箨龙莫作断肠声:青蛙的叫声应当是轻快的,而不是令人伤心的。
  3. 馀霞到晚铢衣薄:晚霞映照下,诗人的衣衫薄如铢,表现出一幅清凉的夏日图景。
  4. 满月当空玉斧成:明亮的月亮如同一把璀璨的玉斧,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5. 已结松筠为老伴:诗人已与松树竹子相伴,象征着对自然的依赖与情感寄托。
  6. 不缘蛙黾唤愁生:不愿因蛙鸣而生愁绪,表现出诗人对忧愁的排斥。
  7. 但令有酒邀田父:只要有酒相邀,享受简单的生活。
  8. 矍铄何须更一行:精神矍铄,何必再写诗行,体现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满月比作“玉斧”,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蛙声”带来的忧愁。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在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宁静与洒脱。通过对夏日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忧愁的排斥,以及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微云:象征轻盈、柔和的情感。
  2. 箨龙(青蛙):常与忧愁相连,象征生活中的烦恼。
  3. 余霞:象征美好的时光与逝去的岁月。
  4. 满月:象征光明、希望与圆满。
  5. 松筠: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6. 田父:代表朴实自然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对乡土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弥逊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箨龙”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青蛙
    • C. 龟
    • D. 蛇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忧愁
    • B. 田园生活与自然的享受
    • C. 战争
    • D.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对家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情感。
  • 《山中杂诗》:王维,展现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李弥逊《夏日小集池上韵明甫之作》与王维《终南山》: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弥逊更注重生活的轻松与洒脱,而王维则在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