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斋》

时间: 2025-02-04 15:47:12

陈兄榜名不欺斋,不欺本自诚中来。

晚周洙泗汉伊雒,中间此道寒如灰。

不欺斋中一尊酒,兄乎此意差耐久。

真情往往到僮仆,何况亲知与朋友。

君不见汤脱胡桃一语失,此是迂翁年少日,陈兄再拜吾事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欺斋
周文璞 〔宋代〕

陈兄榜名不欺斋,
不欺本自诚中来。
晚周洙泗汉伊雒,
中间此道寒如灰。
不欺斋中一尊酒,
兄乎此意差耐久。
真情往往到僮仆,
何况亲知与朋友。
君不见汤脱胡桃一语失,
此是迂翁年少日,
陈兄再拜吾事毕。


白话文翻译:

陈兄的榜名并不虚假,
不虚是因为诚心而来。
晚清的周洙泗和汉代的伊雒,
在这条路上,真是冷如灰烬。
不欺斋中有一杯美酒,
兄弟啊,这种情谊难以久存。
真情常常能抵达仆人那里,
何况是亲友之间的情谊。
你难道没有听说汤脱胡桃的故事吗?
那是迂腐的老翁年轻时的事,
陈兄,再拜告辞,我的事情已完毕。


注释:

  • 不欺斋:意指不欺瞒的书斋,可能是指诗人所处的清高之地。
  • 陈兄:诗中提到的朋友,可能是有名望的学者或士人。
  • 洙泗:指的是洙水和泗水,古代的名河,代表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 寒如灰:形容此道(指学术或道德)变得冷淡,失去了生气。
  • 汤脱胡桃:这是一个典故,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口误而失去了机会,强调言语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士人众多的时代。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表达对友谊和道德的重视。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写给陈兄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学术道德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寒如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真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不欺斋》以友谊为主题,通过对“不欺”的阐述,展现了诗人对真情的执着与追求。诗开头提到“陈兄榜名不欺斋”,表面上是在称赞陈兄的学识与品德,实则引入了对真诚的讨论。接着通过“晚周洙泗汉伊雒”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代文化氛围的失落感,暗示知识的宝贵与现实的冷淡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诗人提到“一尊酒”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珍贵,而“兄乎此意差耐久”则显露出对友谊短暂的无奈。诗的最后一部分通过汤脱胡桃的故事,进一步强调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意指真诚与信任在彼此交往中的价值。

这首诗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表现了周文璞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修养与人文关怀。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是对友情的珍惜,也是对人性冷漠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陈兄榜名不欺斋:称赞陈兄的名声真实可信。
  2. 不欺本自诚中来:强调不虚假是因为诚心。
  3. 晚周洙泗汉伊雒:提到历史上的名河,象征文化传承。
  4. 中间此道寒如灰:表达对当下道德文化的失落感。
  5. 不欺斋中一尊酒:酒象征友情的珍贵。
  6. 兄乎此意差耐久:表达对友情难以持久的感慨。
  7. 真情往往到僮仆:真情常常能传达给下仆。
  8. 何况亲知与朋友:更不用说与亲友之间的情谊。
  9. 君不见汤脱胡桃一语失:引用典故,强调言语的重要性。
  10. 此是迂翁年少日:反思年轻时的冲动与失误。
  11. 陈兄再拜吾事毕:结束时再次对朋友行礼,表明感情的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如灰”用来形容文化道德的冷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汤脱胡桃的故事,增加了诗的深度与趣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探讨了真诚与友情的主题,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失望与对真情的渴望。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真诚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不欺斋:象征真实与诚恳的空间。
  • :代表友谊与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 寒如灰:象征冷漠和道德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不欺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文璞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汤脱胡桃”是指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句名言
    C. 一个典故

  3. 诗中“寒如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情的珍惜
    B. 对文化道德的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送友人》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但周文璞更强调真诚与信任的价值,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谊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