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赏牡丹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话文翻译:
庭前的芍药花虽然妖艳,却没有风雅的气质;
池上的荷花虽洁净,却显得冷清无情。
唯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
在花开时节,吸引了整个京城的目光。
注释:
- 芍药: 一种花卉,色彩鲜艳,但缺乏高雅气质。
- 芙蕖: 荷花,意指池上的荷花,象征着清纯与孤傲。
- 国色: 指花卉的美丽程度,常用来形容美人或名花。
- 动京城: 形容牡丹的美丽在盛开时吸引了整个京城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超然,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人中颇具影响力,常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表达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牡丹花盛开的季节,诗人通过对芍药和荷花的比较,突显出牡丹的独特美丽和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牡丹的赞美。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赏牡丹》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花卉的美丽,并通过对比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首联“庭前芍药妖无格”开篇即以芍药花引出,虽然色彩绚丽,但缺乏文人所追求的高雅气质;接着以“池上芙蕖净少情”来描述荷花的清丽,却又显得孤冷无情。此二者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高潮做了铺垫。接下来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直接点明了牡丹的非凡地位,诗人以“国色天香”形容牡丹,显然是对其美丽的最高赞誉。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不仅传达了牡丹在盛花期的美丽,更突显了其在文化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京城人们瞩目的焦点。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令人心神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庭前芍药妖无格”:花虽美,却缺乏高雅的气质。
- “池上芙蕖净少情”:清丽的荷花却显得孤冷。
- “唯有牡丹真国色”:只有牡丹才是最美的,具有国色天香的地位。
- “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在开放时吸引了整个京城的注意。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芍药、荷花与牡丹的对比,突出牡丹的独特。
- 拟人:荷花“少情”,赋予了植物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夸张:牡丹“动京城”表达了其美丽的影响力。
-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对牡丹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芍药: 象征着表面的美丽与缺乏深度。
- 荷花: 代表孤高、清纯的美,但缺乏人情味。
- 牡丹: 作为国花,象征着富贵与荣耀,代表了诗人心中最美的花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芍药”主要象征什么? A. 高雅气质
B. 表面美丽
C. 孤冷无情
D. 富贵 -
“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国色”指的是什么? A. 颜色
B. 名花的美丽
C. 诗人的心情
D. 文化底蕴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自然景象,但侧重于对国事的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虽与《赏牡丹》同为咏物诗,但其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