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时间: 2025-04-29 15:22:45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塞山怀古》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话文翻译

王浚的楼船驶下益州,金陵的王气已经暗淡无光。千寻的铁锁沉入江底,一片降幡从石头中升起。人世间几度令人伤感往事?山的形状依旧安卧在寒流之上。从今往后,我将在四海为家,故垒的萧条景象伴随芦荻的秋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浚:唐代的一位将领,曾率船队进入益州。
  • 楼船:一种大型的战船。
  • 金陵:古称南京,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 王气:指王权、君主的气势。
  • 千寻:形容极深的水。
  • 铁锁:指江底的铁链,象征着历史的沉重。
  • 降幡:降下的旗帜,象征着战败或失落。
  • 故垒:旧时的战场遗址。

典故解析:

  • “王浚楼船”:出自史书,王浚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事迹。
  • “金陵王气”:金陵曾是强盛的王朝都城,后来的衰落显现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歌要有社会责任感,风格清新洒脱,常常表现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至朗州期间,借古抒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萧条,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沉关切。

诗歌鉴赏

《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反映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经典之作。全诗以“王浚楼船下益州”开篇,直入主题,通过描写古战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诗中“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通过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情,沉重的铁锁与轻盈的降幡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昔日辉煌的消逝。

接下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则在感叹历史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山依旧在,流动的寒水却带走了多少往事。最后两句“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故垒的萧索与芦荻的秋声形成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整首诗情感深邃,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慨于一体,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索,展现了刘禹锡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浚楼船下益州:描绘王浚的船只驶入益州,开篇即引人入胜,带出历史背景。
  2. 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的气势已然消逝,表现出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衰落。
  3. 千寻铁锁沈江底:铁锁沉入江底,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沉重的历史。
  4. 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幡的出现,与铁锁的沉重形成对比,暗示着战败与失落。
  5. 人世几回伤往事?:感叹历史的无情,往事令人伤感,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6. 山形依旧枕寒流:山依旧如故,流动的水却带走了多少往事,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7. 从今四海为家日:自此以后,将四海为家,表达出对未来的决心。
  8. 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地的萧条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凉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铁锁与降幡,表现历史的沉重与轻盈。
  • 象征:降幡象征着战败,铁锁象征着历史的负担。
  • 排比: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船:象征着战争与权力的象征。
  • 铁锁:历史的沉重,象征着过往的荣耀与沉痛。
  • 降幡:战败的标志,象征着失落与无奈。
  • 山形:代表着永恒与不变,象征着历史的见证。
  • 芦荻:秋季的景象,象征着萧条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浚”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元代
  2. “千寻铁锁沈江底”中的“铁锁”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战争的沉重
    • C. 自由
    • D.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金陵王气”是指什么?

    • A. 富裕的地区
    • B. 一个王朝的气势
    • C. 旅游胜地
    • D. 文化名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西塞山怀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往事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西塞山怀古》则结合历史与个人命运,展现了更深沉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