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巩睡翁》
时间: 2025-02-04 15:50: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呈巩睡翁
家本汶阳县,累世事耕蚕。
室庐既焚荡,飘零住江潭。
幼及识故老,颇闻乡里谈。
最盛阳和时,梨杏春酣酣。
岱宗富栝柏,孔林存欃檀。
乡闾鼎其中,实号玉檐檐。
去年拜睡翁,知是山堂孙。
渊流京洛旧,尺度欧梅间。
昨梦返故里,有翁作司南。
俚语驰寄之,何以镌冥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来自汶阳县,世代务农养蚕。我的家园已经被火焰吞噬,我漂泊到江边的潭水旁。小时候我便认识一些乡里的老人,常常听他们谈论故乡的事情。最美好的时光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梨花和杏花竞相开放。岱宗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柏树,孔林里保存着古老的檀木。我的家乡就像一座玉色的庙宇。去年我拜访了睡翁,知道他是山堂的后代。流淌的河水连接着京洛的悠久历史,欧梅的香气在其中交融。昨夜我梦回故乡,梦中见到那位翁长担任司南。乡间的俚语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情,何以能将这种怀念铭刻在心呢?
注释:
- 汶阳:指汶阳县,地名。
- 耕蚕:指耕作和养蚕,表示农民的生活。
- 室庐焚荡:家园被毁。
- 江潭:指江边的水潭。
- 幼及识故老:从小就认识乡里的老人。
- 阳和时:春天阳光和煦的时节。
- 岱宗:指岱宗山,即泰山。
- 栝柏、欃檀:指两种树木,象征坚韧和古老。
- 玉檐檐:形容家乡的美好。
- 睡翁:指一位年长的智者。
- 司南:古代用来指引方向的工具,象征引导和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文璞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汶阳县,因其作品多描写乡土情怀,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际,反映了他对家乡的回忆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文化的珍视。诗中描绘的家乡生活,充满了质朴的乡土气息,传统的耕作和养蚕方式彰显了农民的辛劳与智慧。春天的阳光和丰盛的果实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岱宗山和孔林的描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
在梦中回到故乡,见到“翁”作为司南,象征着对生活方向的思考与追寻。对故乡俚语的提及,体现了对乡土文化的珍视与怀念。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展现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思念,深刻反映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本汶阳县,累世事耕蚕。
- 诗人自述家乡,强调世代务农的背景。
-
室庐既焚荡,飘零住江潭。
- 描述家园被毁后,流落他乡的情景。
-
幼及识故老,颇闻乡里谈。
- 从小就认识乡里老人,听他们讲述家乡事。
-
最盛阳和时,梨杏春酣酣。
- 赞美春天的美好,象征生命的活力。
-
岱宗富栝柏,孔林存欃檀。
- 描绘自然景观,表现文化传承。
-
乡闾鼎其中,实号玉檐檐。
- 形容故乡的美丽,强调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
去年拜睡翁,知是山堂孙。
- 提到和智者的相遇,象征对智慧的追求。
-
渊流京洛旧,尺度欧梅间。
- 连接历史与现实,表现文化的交融。
-
昨梦返故里,有翁作司南。
- 梦中回乡,见到引导自己的智者。
-
俚语驰寄之,何以镌冥顽。
- 对乡音的怀念,表达思乡的深情。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乡土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传统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梨杏:象征丰收与希望。
- 岱宗、孔林:象征文化与历史的厚重。
- 睡翁:象征智慧与引导。
- 司南:象征方向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睡翁”指的是:
A. 老人
B. 智者
C. 农民
D. 文人 -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A. 忘记
B. 思念
C. 厌恶
D.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梨杏”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富饶
C. 贫穷
D. 凋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周文璞的《呈巩睡翁》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周文璞更强调对故乡文化的怀念,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归隐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