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首都陷匪,寄友》

时间: 2025-04-27 22:03:21

默默心情叠叠忧。

莫教磊落强凝眸。

欲言翻似无言说,待得相逢恨未休。

思寂寂,意悠悠。

凄凉燕子唤空楼。

如今惆怅新江月,远望斜阳送去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默默心情叠叠忧。
莫教磊落强凝眸。
欲言翻似无言说,
待得相逢恨未休。
思寂寂,意悠悠。
凄凉燕子唤空楼。
如今惆怅新江月,
远望斜阳送去舟。

白话文翻译:

我默默地感到重重的忧愁,
不要让我在眼前强忍悲伤。
想说的话反而无法说出口,
等到相遇时,心中的恨意仍未消除。
思念是那样的寂静,情绪是那样的悠远。
凄凉的燕子在空楼中悲鸣。
如今我在新江边感到惆怅,
远远望去,斜阳送走了归舟。

注释:

  • 默默:安静地,静静地。
  • 叠叠忧:重重的忧愁,形容忧虑的层次。
  • 磊落:形容心胸开阔、坦荡,这里用作否定。
  • 欲言翻似无言说:想说却又无法开口。
  • 恨未休:仇恨依然未能消除。
  • 寂寂:寂静,孤独。
  • 悠悠:形容情思绵长,悠远。
  • 凄凉:悲凉、凄清。
  • 空楼:形容空荡荡的楼房,象征孤独。
  • 惆怅:心中感到忧伤和不快。
  • 新江月:新月映照在江面上。
  • 斜阳:夕阳,形容日落时的光景。
  • 送去舟:送走船只,象征离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燕子”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寓意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新江月”与“斜阳”都是自然景象,常被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境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逸云,近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作品常透漏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国势沉沦之时,诗人借助个人情感的表达,映射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首都陷匪,寄友》是陈逸云在动荡年代的产物,诗中流露出浓厚的忧愁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篇的“默默心情叠叠忧”便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沉重的忧虑如重叠的山峰一般,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接下来的“莫教磊落强凝眸”,则是一种自我安慰与劝诫,诗人提醒自己不要在外表上表现得过于坚强,实际上内心的脆弱与忧虑难以掩饰。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欲言翻似无言说,待得相逢恨未休”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言语无法表达心中的怨恨与不满,相逢时的情感依旧不能释怀,令人感到惆怅。

最后两句“如今惆怅新江月,远望斜阳送去舟”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江月与斜阳形成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展现出一种无法逃避的孤独感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默默心情叠叠忧:表达内心的忧愁是层层叠叠的,无法言说。
  2. 莫教磊落强凝眸:劝诫自己不要表现得过于坚强,以免压抑内心情感。
  3. 欲言翻似无言说:想要倾诉却发不出声,反而让人感到更为孤独。
  4. 待得相逢恨未休:期待相见时,心中的怨恨仍旧未能消除。
  5. 思寂寂,意悠悠:思念是寂静的,情感是悠长的。
  6. 凄凉燕子唤空楼:燕子的悲鸣传达出一种孤独的空荡感。
  7. 如今惆怅新江月:在新江的月光下,心中充满惆怅。
  8. 远望斜阳送去舟:看着夕阳西下,船只渐行渐远,象征离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情叠叠忧”,形象地比喻了忧愁的层次。
  • 拟人:燕子在空楼中“唤”,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欲言翻似无言说,待得相逢恨未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离别与思念,反映了孤独的心境。
  • 江月:代表美好的回忆与对往昔的追忆。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忧愁
    C. 愤怒
    D. 无聊

  2. “欲言翻似无言说”的意思是: A. 想说却无法说
    B. 不想说
    C. 说了很多
    D. 说了无数次

  3. 诗中提到的“燕子”主要象征: A. 财富
    B. 离别与思念
    C. 幸福
    D. 战争

答案:1-B,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陈逸云的《鹧鸪天》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但李清照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陈逸云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情感背景。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