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山环绕古西平,
番簇相连汉戍营。
秣马征夫思野战,
牧牛童子待春耕。
路经三峡风涛急,
水满三川月色明。
回首咸阳渺何许,
岭猿啼处不胜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西山环绕古老的西平,边疆的番族和汉朝的戍守相连。征战的士夫思念着野外的战斗,而牧牛的少年则在期待春天的耕作。途经三峡时,风浪急促,满川的水映照着明亮的月光。回头望去,咸阳已变得渺小无比,山岭间猿猴的啼叫更是让人感伤不已。
注释:
- 西山:指的是位于西宁周边的山脉。
- 古西平:古代的西平地区,指代今天的西宁。
- 番簇:指的是边疆少数民族的聚集。
- 汉戍营:汉朝时期的防守营地。
- 秣马:给马匹喂草,准备出征。
- 征夫:指代征战的士人。
- 牧牛童子:放牛的少年。
- 春耕:指春天的耕作。
- 三峡:长江的三峡,风浪急促。
- 三川:三条河流,形容水势浩大。
- 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象征故乡。
- 岭猿:山岭中猿猴的叫声,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鲁能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鲁能游历西宁期间,表现了他对边疆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映射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西宁感怀》以西宁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通过“西山环绕古西平”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古老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秣马征夫思野战,牧牛童子待春耕”两句,构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战士们对战斗的渴望,另一方面是乡村少年对耕作的期待,体现了不同生活状态下人们的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三峡的急风浪涛与月色明亮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最后两句“回首咸阳渺何许,岭猿啼处不胜情”更是情感的高潮,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体上,诗歌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和对战乱生活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山环绕古西平:西山围绕着古老的西平,展现出地理环境的壮丽。
- 番簇相连汉戍营:少数民族的聚集与汉朝的防守营地相连,显示出边疆的复杂人文。
- 秣马征夫思野战:征战的士人准备出征,显示出战争的紧迫感。
- 牧牛童子待春耕:放牛的少年在期待春天的耕作,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路经三峡风涛急:经过风浪急促的三峡,暗示人生的曲折。
- 水满三川月色明:满川的水与明亮的月色相映成趣,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回首咸阳渺何许:回望故乡咸阳的渺小,表达了离乡之痛。
- 岭猿啼处不胜情:岭间猿猴的啼叫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秣马征夫”与“牧牛童子”,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水满三川”形象地描绘出水势的浩大。
- 拟人:猿猴的啼叫被赋予情感,增强了思乡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西山:象征坚固与安定,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 征夫:代表着战争与牺牲,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责任感。
- 牧牛童子:象征农村的宁静与希望,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三峡: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曲折,表现了诗人的人生观。
- 猿啼:传达思乡之情,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山环绕古西平”描绘的是哪个地方?
- A. 西宁
- B. 咸阳
- C. 三峡
- D. 汉朝
-
诗中提到的“牧牛童子”最期待什么?
- A. 战斗
- B. 春耕
- C. 游玩
- D. 旅行
-
“岭猿啼处不胜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思乡
- C. 疲惫
- D. 忧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杜甫:表现对国事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西宁感怀》与《静夜思》:两首诗均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西宁感怀》更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的结合,而《静夜思》则更直接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解读:鲁能的诗通过描绘环境与对比不同角色的情感,展现了边疆的复杂人情,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是通过月亮的意象直接传达思乡之情,反映出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对鲁能及其作品的详细分析。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欣赏与解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