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临平》

时间: 2025-01-26 07:16:16

篷窗长伏枕,秋梦荻芦间。

疏雨分残照,归云杂晚山。

欲随渔牧侣,相对鹭鸥间。

俯愧寒潭水,依然照旅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篷窗长伏枕,秋梦荻芦间。
疏雨分残照,归云杂晚山。
欲随渔牧侣,相对鹭鸥间。
俯愧寒潭水,依然照旅颜。

白话文翻译:

在篷窗下,我长久地伏在枕上,秋天的梦在芦苇之间飘荡。
细雨洒落,阳光透过云层,斜照在晚山上。
我想和渔夫、牧羊人一起生活,面对着白鹭和海鸥。
低头看到寒潭水,映照出我旅途中的面容,让我感到羞愧。

注释:

字词注释:

  • 篷窗:带篷的窗户,通常指船上的窗户。
  • 伏枕:伏在枕头上,表示休息或睡觉。
  • 荻芦:指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疏雨:细微的雨。
  • 归云:返回的云,暗示日落或归家之意。
  • 渔牧侣:渔夫和牧羊人,指与自然生活的人。
  • 寒潭:寒冷的水潭。
  • 旅颜:旅途的面容,表示旅途的疲惫或孤独。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归云”可以联想到古代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鹭鸥”常用以象征自然的宁静和人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纶(约1640-?),字汝楫,号秋吟,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因战乱流亡,后定居于浙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江南水乡的风景入诗。

创作背景:
《晚泊临平》创作于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停泊在临平的水边,感受着秋日的寂静与思绪,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属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晚泊临平》是一首描绘秋日水边景色的诗,诗人在静谧的晚上,感受到自然的孤独与美丽。首联通过篷窗和枕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仿佛在梦中游走。秋梦和荻芦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流逝。

次联中的“疏雨分残照”,通过细雨与余晖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柔美。雨水和阳光的交融,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与思念。

接下来的“欲随渔牧侣”,诗人希望和自然的渔夫、牧人一起生活,反映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在鹭鸥间的相对,象征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最后一句“俯愧寒潭水”,则是对自身的反思,旅途的疲惫与孤单在水中映照,带来一丝羞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篷窗长伏枕:在船上的窗前,诗人懒懒地伏在枕头上,展现出一种惬意的状态。
  2. 秋梦荻芦间:秋日的梦境在芦苇丛中弥漫,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疏雨分残照:细雨中透出余晖,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4. 归云杂晚山:回归的云彩与傍晚的山峦交织,象征着归家的心情。
  5. 欲随渔牧侣:渴望与渔夫、牧人一起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6. 相对鹭鸥间:与自然中的生灵和谐共处,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7. 俯愧寒潭水:低头看到寒潭水,映照出自己,带来一丝自省与羞愧。
  8. 依然照旅颜:水面映照出旅途中的面容,暗示孤独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梦”与“寒潭水”隐喻人生的短暂和自省。
  • 对仗:如“疏雨分残照,归云杂晚山”,形成和谐美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物如“鹭鸥”、“寒潭水”传递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篷窗:象征着自在与流浪的生活状态。
  • 荻芦:代表着秋天的生命力与脆弱。
  • 疏雨: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与秋日的忧伤。
  • 鹭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寒潭水:象征自我反省与内心的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希望与哪些人一起生活?
    A. 渔夫和农夫
    B. 渔夫和牧人
    C. 诗人和朋友
    D. 牧人和商人

  2. “俯愧寒潭水”中的“愧”是什么意思?
    A. 高兴
    B. 羞愧
    C. 愤怒
    D. 伤心

  3.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程纶的《晚泊临平》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程纶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强调山水的静谧与空灵。两者在意象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要领》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