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

时间: 2025-01-11 21:43:52

日过重帘未卷。

袅袅欲残香线。

午醉却醒来,柳外一声莺啭。

不见。

不见。

门掩落花深院。

意思解释

不见

作者:沈蔚 〔宋代〕

原文展示:

日过重帘未卷。袅袅欲残香线。午醉却醒来,柳外一声莺啭。不见。不见。门掩落花深院。

白话文翻译:

太阳已经过了重重的帘幕尚未卷起,淡淡的香气在空中袅袅飘散。午后迷醉刚刚醒来,听到窗外一声黄莺啼唱。可惜的是,不见,不见,门后掩映着落花的深院。

注释:

  • 重帘:指厚重的窗帘,遮挡阳光。
  • 袅袅:形容轻柔的样子,这里指香气轻轻飘散。
  • 欲残:即将消散的意思,表示香气快要散去。
  • 午醉:指在正午时分饮酒酣醉。
  • :鸟鸣叫的声音,形容黄莺的鸣叫。
  • 不见:指无法见到某人或某物,表达了思念和失落感。
  • 落花深院:指院落中落下的花瓣,深意在于景象的凄美和内心的孤寂。

典故解析:

诗中虽无直接典故,但“莺啭”常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落花”则常常与离别、失落相联系,诗人通过这两种意象的对比,表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蔚,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风格细腻、情感真挚。沈蔚的诗歌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考,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或写于春日午后,诗人因饮酒而迷醉,醒来时感受到周围的宁静与孤寂,表达了对某人的思念与无法相见的惆怅。

诗歌鉴赏:

《不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午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日过重帘未卷”,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的惬意与宁静,然而随之而来的“午醉却醒来”则揭示出一种突如其来的惆怅。阳光透过窗帘,伴随袅袅的香气,似乎在描绘一种美好的时光,但黄莺的啼鸣却让人感到一丝失落。

“不见。不见。”的重复,强调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强烈渴望与无奈,后面“门掩落花深院”则更是将这种孤寂感推向高潮。院中落花,象征着过往的美好与逝去的时光,深院的意象更是突显了孤单与封闭。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与伤感,展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失去的惋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日过重帘未卷:太阳已经升起,窗帘尚未拉开,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氛围。
    2. 袅袅欲残香线:香气轻轻飘散,仿佛是甜美的回忆,但又带着即将消逝的感觉。
    3. 午醉却醒来:在醉意中醒来,表现出对现实的恍惚与无奈。
    4. 柳外一声莺啭:窗外的黄莺鸣叫,打破了宁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5. 不见。不见。:表达了对某人强烈的思念,重复加深了情感的强度。
    6. 门掩落花深院:关上的门与落花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美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过重帘,午醉却醒”,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袅袅欲残香线”,将香气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如“落花”和“莺啭”,对比鲜明,寓意深刻。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一个春日的午后,表达了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与无奈。诗人在静谧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失去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 重帘:象征着隔离与隐秘,可能指向内心的封闭。
  • 香线:代表着过去美好的回忆,虽美好却终将消逝。
  • 黄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也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 落花:代表着逝去的美好与短暂的青春,寓意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过重帘未卷”意指什么?

    • A. 太阳升起
    • B. 窗帘已经卷起
    • C. 时间停止
    • D. 香气扑鼻
    • 答案:A
  2. “不见。不见。”的重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愤怒
    • D. 疲惫
    • 答案:B
  3. “落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新生
    • B. 过往的美好
    • C. 未来的希望
    • D. 生活的忙碌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沈蔚《不见》 vs 李清照《如梦令》: 两者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爱人的思念,但沈蔚的诗更显孤独,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