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施八评事
施兄今七十,近郭隐茅庐。
懒问齐民术,喜看庄叟书。
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
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去拜访施八评事的情景。施兄如今已七十岁,住在郭城附近的茅草屋里。他懒得去询问世俗的农民技术,而更享受于阅读庄子的书籍。在竹林间,溪水潺潺而响;在原野的边缘,可以看到村庄的景象。他对世间的道理已经领悟得透彻,因而心境超然,生活快乐而富足。
注释
- 施兄:指施八评事,诗中所访之人。
- 七十:说明施兄的高龄,表现出其经历。
- 近郭:指施兄住在离城郭不远的地方。
- 隐茅庐:形容施兄选择隐居的生活。
- 懒问:不愿意询问。
- 齐民术:指普通百姓的务农技巧。
- 庄叟书:指《庄子》,道家经典,代表追求精神自由的智慧。
- 竹间鸣涧水:描绘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美丽。
- 原际见村墟:表示远处村庄的景象,体现乡村的生活气息。
- 穷通理:指对人生哲理的透彻理解。
- 超然乐有余:表示心态超脱,生活富足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白华,宋代诗人,号称“诗中之圣”,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拜访施八评事时,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仰,同时折射出当时社会对隐士的尊重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访施八评事》是一首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施兄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施兄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态度。开头两句明确施兄的年龄和隐居地点,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也引发对生命历程的思考。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施兄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赞赏,他不再关注世俗的繁忙与技巧,而是沉醉于哲学的思考与精神的追求。“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这一联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恬静与美丽,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之感。最后,诗人用“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余”总结了施兄的精神境界,既展现了深厚的智慧,也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态度的结合,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施兄今七十:直接点明施兄的年纪,强调他的生活阅历。
- 近郭隐茅庐:描述施兄隐居的环境,暗示其与世无争的态度。
- 懒问齐民术:表现施兄对世俗技艺的漠不关心,表明他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
- 喜看庄叟书:阐明施兄对道家思想的向往,显示他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 竹间鸣涧水:通过自然描写传达宁静的意境,增加诗的美感。
- 原际见村墟:展示乡村的生活气息,营造出和谐的自然氛围。
- 识尽穷通理:强调施兄的智慧与见识,显示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超然乐有余:总结施兄的幸福与满足,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心态。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鸣涧水”使溪水生动起来,强调了自然的活力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隐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敬重以及对自然与哲理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和坚韧,代表隐士的品格。
- 涧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流动,反映内心的和谐。
- 村墟:代表人间的生活气息,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施八评事的年龄是?
A. 六十
B. 七十
C. 八十 -
施兄在隐居中更享受什么?
A. 农民技术
B. 《庄子》
C. 诗词 -
诗中描述的自然环境是?
A. 城市
B. 山川
C. 竹林与溪水
答案:
- B. 七十
- B. 《庄子》
- C. 竹林与溪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陶渊明的隐逸诗作都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梅尧臣更加关注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精神修养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古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梅尧臣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