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东流江口寄内》

时间: 2025-02-04 15:40:31

艇子逐溪流,来至碧江头。

随山知几曲,一曲一增愁。

巢芦有翠鸟,雄雌自相求。

擘波投远空,丹喙横轻鯈。

呼鸣仍不已,共啄向苍洲。

而我无羽翼,安得与子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艇子逐溪流,来至碧江头。
随山知几曲,一曲一增愁。
巢芦有翠鸟,雄雌自相求。
擘波投远空,丹喙横轻鯈。
呼鸣仍不已,共啄向苍洲。
而我无羽翼,安得与子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小船顺着溪水漂流,最终到达碧绿的江边。沿途的山水曲折绵延,每转一个弯,愁绪便增添一分。芦苇丛中有对翠鸟在相互求偶,它们在水面上掠过,鲜艳的喙在阳光下闪烁。鸟儿的鸣叫声不断,彼此啄食着向远处的苍洲。而我却没有翅膀,怎么能够与你们一起游玩呢?

注释:

  • 艇子: 小船。
  • 逐溪流: 顺着溪水漂流。
  • 碧江头: 碧绿的江边。
  • 巢芦: 生长芦苇的地方。
  • 翠鸟: 一种美丽的鸟,色彩鲜艳。
  • 丹喙: 红色的鸟喙。
  • 轻鯈: 指轻巧的小鱼。
  • 苍洲: 远处的洲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宗辰,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恬淡,常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景物与情感,倡导对自然的真切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孤独感的思考。诗中通过描写小舟漂流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无法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无奈。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往东流江口寄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处境的感慨。首联“艇子逐溪流,来至碧江头”引入了诗的场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视觉体验。接下来的“随山知几曲,一曲一增愁”则通过曲折的山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强调了环境与心境的互动。

诗中“巢芦有翠鸟,雄雌自相求”描绘了鸟儿求偶的情景,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美。而“呼鸣仍不已,共啄向苍洲”则表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气韵,进一步增强了自然与生命的生动感。

最后两句“而我无羽翼,安得与子游”直白地道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他渴望自由与自然亲密接触但又无能为力的心情。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整首诗在美丽与孤独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艇子逐溪流: 小船随水流漂流,开篇设置了诗的场景。
  2. 来至碧江头: 说明小船到达了澄澈的江边,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环境。
  3. 随山知几曲: 随着山水的曲折,诗人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情感的变化。
  4. 一曲一增愁: 每次转弯都加深了愁绪,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5. 巢芦有翠鸟: 自然界的生机与美好,鸟儿的求偶引出生命的主题。
  6. 雄雌自相求: 体现了生命的延续与繁衍。
  7. 擘波投远空: 描绘鸟儿飞翔的姿态,生动形象。
  8. 丹喙横轻鯈: 鳥的喙颜色鲜艳,展现自然的美丽。
  9. 呼鸣仍不已: 鸟儿的鸣叫声,表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0. 共啄向苍洲: 鸟儿共同觅食,象征着和谐的自然。
  11. 而我无羽翼: 表达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12. 安得与子游: 诗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但无能为力。

修辞手法:

  • 对比: 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 将鸟儿的求偶和鸣叫赋予人性,使情感更加鲜明。
  • 比喻: 通过“羽翼”象征自由与向往,加深了主题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处境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艇子: 代表自由的出行与流动。
  • 碧江: 象征美好与宁静的自然环境。
  • 翠鸟: 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 苍洲: 远方的理想与追寻。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画面感,也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描写的鸟类是什么?

    • A. 麻雀
    • B. 翠鸟
    • C. 鹦鹉
  2. 填空题: “而我无____,安得与子游。”

  3. 判断题: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对/错)

答案:

  1. B. 翠鸟
  2. 羽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 两人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但梅尧臣更强调孤独与愁绪,而王维则倾向于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