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主簿赴睦州清溪
作者:梅尧臣
舟轻不畏险,逆上子陵滩。
七里峡天翠,千里云木寒。
古祠鸣野鸟,乱石激春湍。
正与高怀惬,宁歌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崔主簿前往睦州清溪的送别之情。诗中描绘了舟只轻便而不畏惧艰险,逆流而上过了子陵滩。七里峡的青翠山色,千里之外的云木显得寒冷。古老的祠堂中有野鸟在鸣叫,激流冲击着乱石,发出春天的轰鸣。此时此刻,正与高远的志向相得益彰,宁愿高歌也不怕路途的艰难。
注释:
- 舟轻:指船只轻便,容易行进。
- 子陵滩:传说中屈原的故乡,水流湍急的地方。
- 七里峡:指峡谷的景色,七里远的地方。
- 鸣野鸟:指在古老的祠堂里有鸟鸣叫。
- 乱石激春湍:形容春水急流冲击石头的声音。
- 高怀:指高远的志向。
- 宁歌:宁愿高歌,表示乐观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松窗,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怀闻名。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感,作品中常蕴含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送别友人崔主簿赴睦州清溪之际,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以及行旅中的艰难与志向的追求。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行旅艰辛的理解。诗的前两句“舟轻不畏险,逆上子陵滩”中,诗人用“轻”字形象地展现了船只的灵动与勇敢,充满了冒险精神。接下来的“七里峡天翠,千里云木寒”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严酷,传达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第三句“古祠鸣野鸟,乱石激春湍”中,古祠象征着历史的积淀,鸣叫的野鸟则为诗歌注入了生气,激流与乱石的结合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力量。这种强烈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渺小。
最后一句“正与高怀惬,宁歌行路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高远志向的追求,虽然前路艰难,但仍要高歌前行。这种乐观的态度与崔主簿的旅途形成了美好的呼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轻不畏险:强调舟只轻便,体现了勇气。
- 逆上子陵滩:指向艰险水域,暗示旅途的挑战。
- 七里峡天翠:描绘自然美景,传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千里云木寒:展示远处景象,增添了一丝孤寂感。
- 古祠鸣野鸟:古老的庙宇与鸟鸣声交织,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 乱石激春湍:激流与石头的碰撞,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正与高怀惬:表达志向与内心的满足。
- 宁歌行路难: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七里峡天翠”与“千里云木寒”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如“古祠鸣野鸟”,赋予自然以生命。
- 意象:自然景观与人情交融,体现诗人情感的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调了志向与勇气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着旅途与希望。
- 险滩:代表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峡谷: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古祠:传承历史与文化,寄托情感。
- 野鸟:代表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春湍:象征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还象征了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期盼,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陵滩”是指什么? A. 一种船只
B. 一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C. 一种鸟类 -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友人的祝福
B. 对自然的厌恶
C. 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
诗中的“古祠”象征了什么? A. 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B. 现代的建筑
C. 自然的毁灭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梅尧臣的《送崔主簿赴睦州清溪》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侧重于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