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听汴河水声》

时间: 2025-04-27 22:44:12

夏雨涨黄流,夜鸣邻船柁。

乘危冒险人,不识西山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雨涨黄流,夜鸣邻船柁。
乘危冒险人,不识西山饿。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雨水使黄河的水位上涨,夜间邻船的船桨发出声响。乘船在危险的水面航行的人,竟然不知道西山的饥饿。

注释

字词注释:

  • 夏雨:指夏天的雨水。
  • :水位上升。
  • 黄流:指黄河的水流。
  • 邻船柁:邻近船只的桨声。
  • 乘危冒险:指在危险的情况下冒险乘船。
  • 西山:可能指西边的山,暗喻饥饿的生存状况。

典故解析:

  •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西山饿”可理解为对远方饥饿的隐喻,可能暗示社会的不安定与人们的生活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旅行途中,可能是在江河湖海之间,感受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织,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旅途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在船上听河水声的场景。首句“夏雨涨黄流”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紧迫而又动感的氛围。紧接着,夜晚邻船的桨声揭示了船上人们的活动,暗示出一种孤独与不安的情绪。这种环境下,诗人透过“乘危冒险人”这一形象,展示出人们在逆境中不知所措的状态,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最后一句“不识西山饿”则深化了这种情感,西山的饥饿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挣扎,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蕴含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类处境的关注。诗中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夏雨涨黄流:描绘夏季的暴雨使黄河水流急速上涨,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夜鸣邻船柁:邻近船只的桨声在夜晚响起,带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乘危冒险人: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仍然有乘船的人,体现出冒险精神。
  • 不识西山饿:人们在忙于生存时,竟不知远方的饥饿和苦难,反映出对生活的无知和麻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状态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夜晚的船桨声被赋予生命,增强了氛围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使得诗句更为工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孤独,同时也反映出对生存困境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夏雨:象征自然界的变化,预示着生活的不确定性。
  • 黄流:代表着生命的奔流与不息,暗指生活的艰辛。
  • 邻船柁:体现人际关系的紧密与生活的互动。
  • 西山饿:象征远方的困境与现实的无情,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夏雨涨黄流”中的“涨”是什么意思? A. 减少
    B. 上升
    C. 平稳

  2. “乘危冒险人”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态? A. 安全
    B. 冒险
    C. 放弃

  3. “不识西山饿”中的“西山”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饥饿的生活
    C. 远方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梅尧臣更注重人对自然的感悟,而李白则强调了壮丽的自然与心灵的飞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