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三十九首 其二十二》

时间: 2025-01-27 04:49:45

道德酿搢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缅思阙里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德酿搢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缅思阙里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道德的深邃和纯净,作者以“道德酿搢绅”开篇,意指道德的力量可以使人高洁无尘。看似鄙陋的外表却消散了自私的吝啬,甚至能够让亲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回想阙里(即朝廷)所倡导的教化,四方的教导都使人身心受益。那些众多的门徒,经过教导后都能消除蒙昧,变得仁爱。即使贤者和圣人各有不同,但他们的气质和品德应该是平等的。叔度(即叔孙通)也成了我的老师,虽然千年已过,风采依旧如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酿造,指通过努力使道德成就。
  • 搢绅:指士人,特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 睟容:指外表,形象。
  • 鄙吝:鄙视和吝啬,形容心态的狭隘。
  • 累夕亲:夜晚的亲近,形容亲情的深厚。
  • 阙里:指朝廷或权威的地方。
  • 济济:形容人多而整齐。
  • 三千徒:指众多的门徒。
  • 贤圣:指有德行的人和圣人。
  • 叔度:指叔孙通,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典故解析:

  • 叔孙通: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参与了汉代的政治改革,诗中提到他表示对古代贤者的敬仰。
  • 四教:指儒、释、道三教以及其它教义,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君贞,号东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常表现出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的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与对贤者的敬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张镃对道德理想的深切思考和对古代贤人的崇敬。开篇即以“道德”引入,强调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表明作者心中道德的崇高地位。整首诗结构严谨,言辞简练,却寓意深远。诗中提到的“济济三千徒”,不仅反映了对知识传播的重视,也表达了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表达对贤圣的敬仰时,诗人并未盲目崇拜,而是强调即使贤者与圣人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内在气质是相通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与理解。他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诗人以“千载风如新”结束,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敬意,也强调了道德思想的永恒性。这种表达方式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和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德酿搢绅:道德的力量使士人变得高尚。
  2. 睟容无点尘:外表纯净无瑕,体现了内在的高洁。
  3. 望之鄙吝消:看似鄙陋的人,内心却没有自私的吝啬。
  4. 矧得累夕亲:更能够增进亲情,夜晚的相处更加亲密。
  5. 缅思阙里化:回想朝廷的教化。
  6. 四教隆诸身:四方的教导使人受益匪浅。
  7. 济济三千徒:众多的门徒齐聚一堂。
  8. 变蒙尽为仁:经过教导,所有人都能变得仁爱。
  9. 贤圣虽不同:即使贤者与圣人各有差异。
  10. 气类当等伦:但他们的气质应当是平等的。
  11. 叔度亦我师: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表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12. 千载风如新:千年之后,他的风采依然如新,永恒的道德价值。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 比喻:将道德比作酿造的美酒,强调其重要性和高尚性。
  • 排比:使用“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化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德:象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 搢绅:象征士人,代表着知识和智慧。
  • 四教:代表多元的文化和思想。
  • :象征人际关系中的善良与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叔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诸葛亮
    B. 叔孙通
    C. 孔子

  2. 诗中“四教”指的是哪些? A. 儒、释、道
    B. 儒、法、墨
    C. 儒、释、道、杂

  3. 诗中“济济三千徒”中的“济济”意思是? A. 分散的
    B. 聚集的
    C. 贫乏的

答案:

  1. B. 叔孙通
  2. A. 儒、释、道
  3. B. 聚集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的关怀与沉痛思考。

诗词对比:

  • 张镃与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探讨道德与人性。张镃更侧重于个人修养与贤者的崇敬,杜甫则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间疾苦,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境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对宋代诗词的主题与风格进行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对古代文学的深入解读。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探讨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