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盛放满山》

时间: 2025-04-29 01:23:38

花容缜栗露冰肤,消得脂韦酪和奴。

叶底绽葩黄映玉,枝间著子碧垂珠。

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

便合味言归隽永,移根禁篽比青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茶花盛放满山
花容缜栗露冰肤,消得脂韦酪和奴。
叶底绽葩黄映玉,枝间著子碧垂珠。
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
便合味言归隽永,移根禁篽比青蒲。

白话文翻译

茶花盛开,满山遍野。
花的容貌如同栗子般细腻,露水凝结在她冰冷的肌肤上,
就连脂粉和奶酪都退去了色泽。
叶子底下,花朵绽放,黄花映衬着玉色,
枝间的果实如同碧绿的珠子般垂挂。
品德高洁、淡薄名利的君子,
言辞严厉、气节高昂的壮士。
这正合了味道,言辞深刻而持久,
如同根植于禁苑的蒲草,比起青蒿更加珍贵。

注释

  • 缜栗:形容花的容貌细腻、柔美。
  • 露冰肤:露水凝结在花朵冰冷的肌肤上,形容清新。
  • 脂韦酪:比喻花的娇嫩,连脂粉和奶酪都无法比拟。
  • 著子:指果实,枝间挂着的果实。
  • 洁躬淡薄:品德高洁,追求淡泊名利。
  • 苦口森严:言辞严厉,气节高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活跃于文学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风格常常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作品多以清新隽永见长。

创作背景

《茶花盛放满山》是在岳珂游览山间茶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君子和大丈夫品德的推崇。诗中通过茶花的盛放,映射出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茶花的盛放,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的前半部分集中在花和叶的美丽,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诗人以“花容缜栗露冰肤”开篇,形象地将茶花的美丽与清晨的露水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茶花的颜色和姿态,“叶底绽葩黄映玉”,不仅展示了茶花的色彩之美,也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品的赞美,“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茶花的美丽与高洁的品德进行关联,表明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容缜栗露冰肤:描绘茶花的美丽,花的容貌如同栗子般细腻,露水在花瓣上闪烁,给人一种清新冷艳的感觉。
  2. 消得脂韦酪和奴:形容茶花的娇嫩,连化妆品和奶酪都无法与之相比,突显了茶花的自然之美。
  3. 叶底绽葩黄映玉:叶子下的花朵盛开,黄色的花朵映衬着玉色的光泽,形成鲜明的对比。
  4. 枝间著子碧垂珠:果实在枝间挂着,如同碧绿色的珠子,生动形象。
  5. 洁躬淡薄隐君子:赞美品德高洁、淡薄名利的君子,强调道德与品格。
  6. 苦口森严大丈夫:形容气节高昂、言辞严厉的壮士,表达对男性气节的推崇。
  7. 便合味言归隽永:强调高洁品德与深刻言辞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品德与智慧的重视。
  8. 移根禁篽比青蒲:以蒲草作为比喻,强调高洁的品德和深厚的根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花比作美丽的存在,不仅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茶花的描绘,使其似乎具有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茶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隐含着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渴望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茶花:象征着高洁、纯粹的情感。
  • 露水:代表着清新、纯净,寓意生命的活力。
  • 果实:象征着丰收和结实,寓意理想的实现。
  • 君子与大丈夫: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坚韧的意志,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崇高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容缜栗”意指什么? A. 花的颜色
    B. 花的细腻与美丽
    C. 花的香气

  2. “洁躬淡薄隐君子”中,君子的特点是什么? A. 富有
    B. 高洁淡泊
    C. 聪明

  3.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A. 自然的美丽
    B. 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岳珂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岳珂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 岳珂 vs. 李白:岳珂的诗歌情感内敛,注重品德的赞美,而李白的诗歌则更显豪放与奔放,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岳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