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采桑子 其一 秋闺
作者: 吴绮 〔清代〕
原文展示:
西风不管梧桐叶,乱落秋光。
跌碎斜阳,犹剩纱窗一半黄。
新寒陡入罗衣薄,睡尽残缸。
销却余香,昨夜南来雁带霜。
白话文翻译:
西风任由梧桐叶子随意飘落,秋天的光景显得杂乱无章。
斜阳的余辉如同破碎的碎片,唯有纱窗的一半仍是金黄。
新寒突然袭来,薄薄的衣衫抵挡不住,睡意已尽,残存的酒缸也空了。
余香已消散,昨夜南归的大雁带着寒霜飞来。
注释:
- 西风:指秋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梧桐叶:梧桐树的叶子,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乡。
- 斜阳:指傍晚的阳光,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 罗衣:轻薄的衣服,暗示寒意。
- 残缸:残存的酒缸,暗示酒已喝尽。
- 南来雁:指候鸟大雁,象征着迁徙与季节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女词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表现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秋天,正值作者身处闺中,面临孤独和思乡之情,受季节变化影响,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一 秋闺》是一首充满秋天气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闺房中的孤寂与思绪。开篇用“西风不管梧桐叶”引出秋天的景象,西风无情地吹落梧桐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无情。接下来的“跌碎斜阳,犹剩纱窗一半黄”,将秋日的余晖与窗外的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既美丽又萧瑟的景象。诗中“新寒陡入罗衣薄”则通过衣物的薄弱表露出作者对秋寒的无奈,表达了内心的脆弱与孤独感。
最后两句“销却余香,昨夜南来雁带霜”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香的消散象征着人事的无常,而南来的大雁则带来了更为深刻的思索,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爱人的缺席,令人心生向往与惆怅。整首词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对秋天的感慨,对孤独的思考,富有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不管梧桐叶:西风无情,象征着秋季的到来。
- 乱落秋光:秋天的光景显得纷乱,暗示了内心的迷茫。
- 跌碎斜阳:斜阳如破碎的光,展现出凋零与无奈。
- 犹剩纱窗一半黄:仅剩的温暖,象征着人心中对温情的渴望。
- 新寒陡入罗衣薄:新来的寒意,让人感到无助与脆弱。
- 睡尽残缸:酒缸空了,暗示着过去的欢愉已经结束。
- 销却余香:余香消散,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 昨夜南来雁带霜:南来大雁带着寒霜,象征着孤独与思乡。
修辞手法:
- 拟人:“西风不管”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如“新寒陡入”与“睡尽残缸”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对美好回忆的追怀。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着秋天与时间的流逝。
- 梧桐叶:代表离别与思乡。
- 斜阳:暗示人生的无常。
- 罗衣:象征脆弱与无奈。
- 南来雁:表达人生的迁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A. 春天的闺房
B. 秋天的孤独
C. 夏天的欢愉
D. 冬天的思念 -
“西风不管梧桐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
“昨夜南来雁带霜”中的大雁象征着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归来与团圆
C. 寻找与冒险
D. 孤独与绝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多展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思索。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引发的思念,展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人间冷暖。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