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时间: 2025-01-11 10:1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月
作者: 齐己 〔唐代〕
空碧无云露湿衣,
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
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
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
正对五侯残酒池。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天空清澈,月光洒在衣服上,露水湿润。群星在天空中闪烁,仿佛在遵循着清规。东楼的高处不应被遮挡,四海的人们都在等待着正午的光辉。月亮明亮清晰,令人想要吟咏,然而却让那幽暗之处的花枝无缘得月。可怜的是半夜的月影,正好照在五侯的残酒池上。
注释:
- 空碧:指天空清澈、碧蓝。
- 露湿衣:露水沾湿衣服。
- 群星:众多的星星。
- 清规:指清净的规律,或形容星星的闪烁有序。
- 东楼:指东方的楼阁。
- 四海:指天下,四面八方的人。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幽暗:指阴暗的地方。
- 丹枝:红色的花枝,借指美丽的事物。
- 婵娟影:指美丽的月亮的影子。
- 五侯:指五位侯爵,或泛指权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五侯”可能暗指历史上某些权贵或统治者,反映出诗人在描写月色美景时,对权贵生活的某种讽刺或冷淡。诗中“皓魄”也经常用作赞美月亮的典故,暗示其清澈、明亮的特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780-834),字正道,号无为。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飘逸,常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齐己在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中秋节期间创作,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唐代,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诗人借此机会写下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人世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齐己的《中秋月》是一首描绘月色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全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明朗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宁静的秋夜,月光洒在大地上,露水湿润了衣衫,星星闪烁,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夜空。
诗的前两句“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清澈与宁静。接下来的“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光景的向往。
而后文提到的“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崇敬与向往,表达了希望能在明亮的月光下吟唱的愿望。同时,也隐含着对黑暗中的美好事物的渴望。
最后两句“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则引入了人世的冷暖,诗人对权贵的“可怜”情感流露无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成功地表达了对中秋月的赞美和对人世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空碧无云露湿衣: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月光透过清澈的天空,露水打湿了衣服,展现出清新的秋夜气息。
- 群星光外涌清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似乎在遵循某种规律,给人一种秩序感。
- 东楼莫碍渐高势:东边的楼阁不应受到阻碍,暗喻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 四海待看当午时: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在期待着光明的到来,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还许分明吟皓魄:希望在明亮的月光下吟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肯教幽暗取丹枝:暗指即使在黑暗中也希望能得到美好的事物。
- 可怜半夜婵娟影:对美丽月影的怜惜,体现了诗人的感性一面。
- 正对五侯残酒池:暗指权贵对美好事物的无知与浪费,体现了一种无奈和讽刺。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皓魄”比喻明亮的月亮。
- 拟人:如“群星光外涌”,赋予星星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空碧无云”与“群星光外”,展现了诗歌的音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权贵的无奈,情感真挚,意蕴深远。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纯洁、美好和理想。
- 星星:象征希望和光明,给予人以指引。
- 露水:象征清新与自然的美好。
- 东楼:象征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五侯:象征人世间的权贵与奢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秋月》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齐己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皓魄”是指?
- A. 太阳
- B. 明亮的月亮
- C. 星星
-
诗中“可怜半夜婵娟影”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月亮的赞美
- B. 对权贵的无奈
- C. 对人世的冷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齐己的《中秋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围绕着月亮展开,但齐己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月色的描绘和对人世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