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

时间: 2025-01-11 12:36:12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

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

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水
作者: 齐己 〔唐代〕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
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
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水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提到范蠡在东海上漂浮,灵均在北方的长河中游荡。谁能知道那远方的烟波和浪潮,实际上蕴藏着许多深刻的思考。故乡的门前情景让人感到紧迫,而在天涯海角的地方又充满了忙碌。难以在高楼上收拾心情,此时正值斜阳西下,景色渺远而迷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为商人,传说中有东浮的故事。
  • 灵均:指灵均子,古代诗人。
  • 烟浪:远方的烟雾与波浪,象征模糊和幽远。
  • 故国:指诗人的家乡。
  • :紧迫、焦急之意。
  • :指忙碌的状态。
  • 楼兴:指高楼的兴致,诗人在高处观景的情绪。
  • 渺漫:形容景色渺小而广阔,感觉悠远。

典故解析:
范蠡与灵均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分别代表着漂泊与思考。这里的“范蠡东浮阔”,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人生浮沉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景韶,号宗魁,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5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看水》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水抒情,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齐己的《看水》通过描绘水的远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引入,展现出一种宽广的视野,既有历史人物的影子,也有对广阔天地的感慨。水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思维与情感的载体。

接着“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诗人通过描写水中的烟波,表达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烟波代表着模糊与遥远,像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则描绘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对故国的急切思念,另一方面又是身处异地的忙碌与烦忧。最后一句“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将整个诗歌推向高潮,诗人站在高楼之上,面对斜阳,感受到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渺小与孤独。

全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细腻,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历史人物范蠡与灵均的漂浮,象征着他们的自由与游荡。
  • 第二句:引入对远方景色的思考,强调景色之美与内心的思索。
  • 第三句:表达对故乡的紧迫感与对生活的忙碌感。
  • 第四句:在高楼上看景,感到无奈与渺小,与自然的壮丽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水象征人生的流逝与思考。
  • 对仗:如“东浮阔”与“北泛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沉思,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无尽的思考。
  • 烟浪:远方的景象,代表着思念与梦幻。
  • 故国: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 斜阳:象征着日暮时分的孤独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范蠡”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春秋
    B) 战国
    C) 汉代
    D) 唐代

  2. 诗中“渺漫正斜阳”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清晨的阳光
    B) 黄昏的孤独
    C) 正午的炽热
    D) 夜晚的宁静

  3. 诗人通过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A) 春秋
  2. B) 黄昏的孤独
  3. B) 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人生哲理与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齐己的《看水》与王维的《鹿柴》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流动的情感与思考,后者则强调静谧与和谐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