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觉山》

时间: 2025-01-11 10:14:45

白石路重重,萦纡势忽穷。

孤峰擎像阁,万木蔽星空。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

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三觉山
齐己 〔唐代〕

白石路重重,萦纡势忽穷。
孤峰擎像阁,万木蔽星空。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
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游览三觉山的情景。白色的石头铺成的小路曲折蜿蜒,让人感觉走到了尽头。孤零零的山峰像一座高阁挺立,茂密的树林遮挡了星空。世俗的看法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内心的禅意却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依然如故。此时良夜正深,眼前的窗子透出海天交接的红光。

注释:

字词注释:

  1. 白石:指白色的石头,象征着山路。
  2. 重重:形容道路的层叠和曲折。
  3. 萦纡:形容道路的弯曲。
  4. 孤峰:独立的山峰。
  5. 擎像阁:仿佛高耸入云的阁楼。
  6. 万木:形容树木众多。
  7. :遮蔽。
  8. 世论:世俗的言论或观点。
  9. 禅怀:内心的禅意。
  10. 历劫同:经历很多磨难后依然保持一致的心境。
  11. 良宵:美好的夜晚。
  12. 冥目:眼睛闭起,表示沉思或入迷。
  13. 海日:海面上的太阳,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典故解析: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洞察和对内心修养的坚持,是对禅宗思想的体现。禅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不受外界影响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叔齐,号青溪,唐代诗人,以佛教诗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禅意,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共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游览山水,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游三觉山》以山水景致为背景,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诗的开头描绘了蜿蜒的白石小路,营造出一种探索与寻求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孤峰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巍峨与壮丽,同时也象征着人内心的独立与坚定。在描写万木遮天的场景时,诗人用“蔽星空”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与世隔绝、回归自然的感觉。

后半部分,诗人反思世俗的变化与内心的恒定,体现了对时间流逝、世态炎凉的洞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理念的认同与追求。最后一联“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以美妙的意象结束,形成了对夜晚宁静与光明希望的呼应,象征着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石路重重:描绘了山间小路的曲折与艰难,给人一种探险的感觉。
  2. 萦纡势忽穷:表达了走到尽头的无奈,暗示人生的困境。
  3. 孤峰擎像阁:孤立的山峰高耸,给人以崇高的感觉,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4. 万木蔽星空:树林茂密,使得星空被遮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5. 世论随时变:世俗的观点会随时间而改变,体现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6. 禅怀历劫同: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与世事无关,强调了禅宗的思想。
  7. 良宵正冥目:在美好的夜晚,眼睛闭上,沉浸在思考中。
  8. 海日上窗红:窗外的海面与日出交相辉映,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山峰比作阁楼,增强了孤峰的崇高形象。
  2. 对仗:全诗中对称结构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3. 意象:通过“白石”、“孤峰”、“万木”等意象,营造出自然的气息与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禅意,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石:纯洁与坚固的象征。
  2. 孤峰:独立与崇高的象征。
  3. 万木: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庇佑。
  4. 星空:理想与希望的象征。
  5. 海日:光明与未来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石路”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便捷
    • B. 曲折
    • C. 漂亮
  2. “世论随时变”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 A. 世俗的无常
    • B. 自然的美好
    • C. 友情的变化
  3. 诗中“良宵正冥目”表现了诗人的哪个状态?

    • A. 清醒
    • B. 沉思
    • C. 忧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山居秋暝》
  2.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
  • 李白的《庐山谣》:与齐己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多的是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游三觉山》这首诗的美妙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