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焦山
作者:高翥 〔宋代〕
原文展示:
山拥中流翠作堆,
四围竹树郁崔嵬。
殿前云向檐牙出,
门外潮从海口来。
乞食僧归斋鼓动,
打碑人去渡船开。
焦公羽化将古迹,
付与瞿昙亦壮哉。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在河流中间,翠绿的树木像堆积一样,四周的竹林和树木郁郁葱葱,挺拔而雄伟。殿前的云彩从屋檐边缘升起,门外的潮水则从海口涌来。乞讨的僧人回到寺院,鼓声响起,打碑的人也已经划船离去。焦公已经羽化成仙,古迹也随之消逝,交给了瞿昙(释迦牟尼),这真是壮丽的场景啊。
注释:
- 焦山:指的是焦公(焦居士)所居住的山,传说中他修道成仙之地。
- 羽化:指修道成仙,脱离凡俗。
- 瞿昙:释迦牟尼的别称,表示佛教的创始人。
- 斋鼓:寺庙中为僧侣用餐而敲打的鼓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约1040-1095年),字宪之,号澄江,南宋诗人,擅长山水诗,与王安石、苏轼等人齐名,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焦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焦公成仙的敬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教与佛教的融合与思考。
诗歌鉴赏:
《焦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焦公的崇敬之情。诗的开篇描绘了山与河的景象,层层叠叠的翠绿树木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山的雄伟与自然的灵动。接着,诗中提到殿前的云彩与门外潮水,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景象,显示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乞食僧与打碑人相继出现,进一步展示了人们的生息与生活气息,宛如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最后,诗人以焦公的羽化结尾,表达了对超脱与永生的向往,展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情感深厚,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拥中流翠作堆”:描绘焦山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的翠绿。
- “四围竹树郁崔嵬”:强调周围竹树的茂盛与高耸,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 “殿前云向檐牙出”:描绘云彩从屋檐升起的生动场景,表现出一种灵动感。
- “门外潮从海口来”:潮水的描写使得诗的空间感更为广阔,展示了海的浩瀚。
- “乞食僧归斋鼓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气息。
- “打碑人去渡船开”:打碑人划船,寓意着古迹的消逝与历史的流转。
- “焦公羽化将古迹”:焦公成仙,古迹也随之消逝,形成对比。
- “付与瞿昙亦壮哉”:将焦公的古迹与佛教结合,展现出一种文化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活动相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乞食僧”和“打碑人”,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云彩、潮水等自然元素被赋予生命,增强了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焦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成仙理想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坚定与永恒。
- 云:象征变化与灵动。
- 潮: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乞食僧:象征人类的生活与求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哪种自然景观?
A. 山水
B. 沙漠
C. 草原
答案:A -
“乞食僧归斋鼓动”中的“斋”指的是什么?
A. 餐饮
B. 寺庙
C. 休息
答案:B -
焦公的羽化象征了什么?
A. 死亡
B. 成仙
C. 归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焦山》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鹿柴》更强调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焦山》则融入了人文情感与历史思考,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