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对》

时间: 2025-01-25 22:54:21

静对炉烟一缕霞,谢天成就澹生涯。

安排瓦砚临章草,收拾瓮瓶插郑花。

莫问家储无担石,休嫌人事似团沙。

三杯竟醉醒时晚,卧看春云送日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对炉烟一缕霞,
谢天成就澹生涯。
安排瓦砚临章草,
收拾瓮瓶插郑花。
莫问家储无担石,
休嫌人事似团沙。
三杯竟醉醒时晚,
卧看春云送日斜。

白话文翻译:

静静地面对着炉烟升起的一缕霞光,
感恩上天让我过上清淡的生活。
安排好砚台,写下章草书法,
收拾好瓮瓶,插上郑国的花朵。
不要去问家里的储蓄是否不够,
也不要嫌弃人世间的事物像团沙一样不实。
三杯酒喝尽后,清醒时已为时已晚,
躺着看春天的云彩送走斜阳。

注释:

  • 炉烟:指灶火的烟,象征生活的简单。
  • :晨昏时分天空的彩云,表示美好的愿望。
  • 澹生涯:指清淡的生活,没有繁华的奢求。
  • 瓦砚:古代书写用的石砚,象征文人雅趣。
  • 章草:一种书法字体,强调文人的修养。
  • 郑花:出自郑国的花,象征清雅。
  • 家储无担石:家里的存款不多,表达一种无忧无虑的态度。
  • 人事似团沙:人世间的事物无常,像沙子一样不牢靠。
  • 三杯竟醉醒时晚:饮酒到沉醉,醒来时已晚,表现生活的无奈与随性。
  • 春云送日斜:春天的云彩将太阳送走,带有淡淡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子华,号松隐,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作品常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高翥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追求的淡薄。时代背景是宋代,政治较为稳定,文人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诗歌鉴赏:

《静对》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态。诗中,炉烟和霞光的意象交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好。高翥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在诗的结构上,前四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情景,后四句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不在乎物质的缺乏,反而更珍惜精神的充实。他用“家储无担石”来说明自己无忧无虑的状态,同时“人事似团沙”则反映出对世事的感慨,仿佛在说生活的无常与虚幻。

最后,三杯酒的描写不仅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春云送日斜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奈,却又充满了自然的美感。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找到了平衡,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又宁静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对炉烟一缕霞:描绘了诗人静坐炉边,享受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瞬间。
  • 谢天成就澹生涯: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感恩,强调了清淡生活的价值。
  • 安排瓦砚临章草:显示了诗人的文人气质,安排书写,体现出内心的宁静。
  • 收拾瓮瓶插郑花:象征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
  • 莫问家储无担石:直白地表达出对物质的淡泊,内心无忧。
  • 休嫌人事似团沙:对人世间不实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看淡。
  • 三杯竟醉醒时晚:人生如酒,沉醉之后,醒来已为时已晚,带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卧看春云送日斜:最后的意象,体现了对自然的眷恋,春天的云彩映衬着日暮的美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炉烟”与“霞”,“家储”与“人事”,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事比作“团沙”,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
  • 意象:炉烟、霞光、郑花等意象,构建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描写自然与生活的简单美好,传达了对世事的无常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求。诗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炉烟: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表示美好愿望与希望。
  • 郑花:象征清雅,反映诗人的审美情趣。
  • 团沙:暗示人世间的虚幻与无常。
  • 春云: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澹生涯”指的是: A. 奢华的生活
    B. 清淡的生活
    C. 忙碌的生活

  2. “三杯竟醉醒时晚”意指: A. 酒后失态
    B. 对时间的感慨
    C. 醉酒的快感

  3. “人事似团沙”表达了: A. 人生的稳定
    B. 人生的无常
    C. 人生的丰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人生的洒脱与对饮酒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高翥与李白的作品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有相似之处,前者更偏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后者则表现出对豪放与激情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