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子云》

时间: 2025-04-27 20:26:11

江干风雪敝貂裘,兄弟相看已白头。

两月追随无十日,一春离别甚三秋。

清时官职难频窃,异县田园合早求。

并戏母前端有日,省郎虽美不如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别子云
作者: 韩元吉 〔宋代〕

江干风雪敝貂裘,
兄弟相看已白头。
两月追随无十日,
一春离别甚三秋。
清时官职难频窃,
异县田园合早求。
并戏母前端有日,
省郎虽美不如州。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的风雪中,我的貂裘已经破旧,
兄弟之间相看,已然白头苍苍。
我们相处了两月,但真正聚在一起的日子没有十天,
一春的离别,竟然让人觉得比三秋还要漫长。
在清明的时节,官职难以频繁地得到,
异地的田园,还是早点去寻求为好。
在母亲面前开玩笑的日子终究会有,
但即使省里的郎君再美,也不如州里的风光。

注释:

  • 敝貂裘:破旧的貂皮大衣,象征着贫困或生活困顿。
  • 兄弟相看已白头:兄弟之间相对而望,已是白发苍苍,暗示时间流逝与离别之苦。
  • 两月追随无十日:虽然一起相处了两个月,但真正相聚的时间却不到十天,感叹离别的短暂与难得。
  • 一春离别甚三秋:一春的离别感觉比三秋的漫长更让人痛苦。
  • 官职难频窃: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中,官职难以频繁获得,暗示社会动荡。
  • 异县田园合早求:在异地的田园,最好早些寻求安置。
  • 省郎虽美不如州:即便省里的郎君再美,也比不上州里的风光,反映出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以诗歌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其作品多关注人性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离别之际,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与兄弟共同经历的短暂相聚,映射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情。

诗歌鉴赏:

《寄别子云》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诗人通过描绘风雪中的艰辛与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江干风雪敝貂裘”引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出诗人身处困境的心境。接着,他以“兄弟相看已白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兄弟之间的情谊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深厚。

诗中“清时官职难频窃,异县田园合早求”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不满与对生活的渴望,暗示着他在仕途上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思索。结尾的“省郎虽美不如州”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尽管外面世界再美好,也无法与故乡的温暖相提并论。这种对亲情与故土的眷恋,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干风雪敝貂裘:描绘了诗人在江边风雪中,身着破旧的貂裘,象征着他生活的艰辛与困境。
  2. 兄弟相看已白头:兄弟之间的相聚,已是白头,暗示了岁月的无情与亲情的深厚。
  3. 两月追随无十日:强调虽然相处了两个月,但真正的相聚时间却不够,表现出离别的痛苦。
  4. 一春离别甚三秋:对比春秋,表达了离别的漫长与难忍。
  5. 清时官职难频窃: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中,官职难以获得,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6. 异县田园合早求:在异地的田园,最好尽早去寻找安身之处。
  7. 并戏母前端有日:对未来的憧憬,表示对母亲的呵护和关心。
  8. 省郎虽美不如州:即使省里的郎君再美,也不如故乡的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同时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苦涩和对亲情的思念,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人对亲情与故土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 江干风雪: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不可预测的环境。
  • 貂裘:代表了物质的贫乏与生活的困境。
  • 白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春秋:用以表达时间的对比,增强离别的感伤。
  • 官职与田园:象征着社会地位与生活安定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生活的艰辛?

    • A. 江干风雪
    • B. 白头
    • C. 春秋
  2. 诗中“兄弟相看已白头”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的无情
    • B. 亲情的深厚
    • C. 社会的变迁
  3. 诗中的“省郎虽美不如州”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 A. 对官职的追求
    • B. 对故乡的眷恋
    • C. 对兄弟的思念

答案

  1. A
  2. A、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比较韩元吉的《寄别子云》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但前者更注重对亲情的思念,后者则突出对前途的期许与祝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