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武夷》
时间: 2025-02-04 15:4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武夷
作者: 韩元吉〔宋代〕
不到仙山二十年,
道人双鬓亦皤然。
却看翠岭千寻石,
又汎清溪九曲船。
目极已高聊自喜,
身轻欲上可无缘。
只应猿鹤遥相认,
笑我归耕未有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经过二十年的修行,已经变得白发苍苍。回首望去,青翠的山岭上有千寻的奇石,清澈的溪水上漂浮着九曲的船只。尽管我眼界已开,心中自得其乐,身体轻盈,想要再度升天,却无缘再去。或许只有猿猴和仙鹤能够远远相认,嘲笑我耕作归来却无田可耕。
注释
- 仙山:指的是道教中理想的修行之地,象征着追求长生与超脱。
- 双鬓皤然:形容头发和鬓角已经开始变白,暗示时间的流逝。
- 翠岭千寻石:青翠的山岭和高耸的石头,体现自然的壮丽。
- 汎清溪九曲船:形容清澈的溪水上蜿蜒的小船,表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象。
- 猿鹤:猿猴和仙鹤,分别象征着自然和长生的理想,代表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字季明,号澹庵,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体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对武夷山的游历之际,诗人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与游历,感悟人生的无常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热爱。武夷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区,给诗人带来了灵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过武夷》是一首既有自然景色描写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诗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的无奈。开篇以“不到仙山二十年”引出,直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暗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武夷山的秀丽与壮观,诗人以“翠岭千寻石”和“汎清溪九曲船”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自我反思,虽然眼界已经开阔,但身心却无法再度飞升,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笑我归耕未有田”则带有几分自嘲,暗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选择,尽管没有实际的田地,却依然享受着归隐的乐趣。整首诗在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到仙山二十年:表达二十年未能到达理想境界,暗示修行的艰辛和时间的流逝。
- 道人双鬓亦皤然:诗人自身的变化,体现修行的代价。
- 却看翠岭千寻石:描绘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心中的向往。
- 又汎清溪九曲船:表现自然的和谐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目极已高聊自喜:尽管视野开阔,仍然感到一种孤独与无奈。
- 身轻欲上可无缘: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却感到无缘。
- 只应猿鹤遥相认:表示与自然的和谐,或许只有自然中的生灵能够理解自己。
- 笑我归耕未有田:自嘲归隐但未能拥有实际的田地,体现一种对生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猿鹤”比喻自然的灵性与诗人心灵的归属。
- 对仗:如“翠岭千寻石”和“汎清溪九曲船”,表现出诗的工整与和谐。
- 拟人:猿鹤与诗人之间的互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时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山:象征着理想与长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翠岭千寻石:代表自然的壮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 清溪九曲船:象征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用了多少年未能到达仙山?
A. 10年
B. 20年
C. 30年
D. 40年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包括哪些元素?
A. 翠岭与清溪
B. 沙漠与海洋
C. 雪山与森林
D. 城市与乡村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与满足
B. 失落与无奈
C. 欢喜与兴奋
D. 平淡与无聊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诗作,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的诗作,展现了山水之间的自在与洒脱。
诗词对比
- 陶渊明 vs. 韩元吉:两位诗人都描写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陶渊明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韩元吉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展现了内心的矛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