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使参政观文钱公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24:36

忠孝全家法,清修极道腴。

雍容调庶政,谈笑靖边隅。

许国心犹壮,安得貌不枯。

修龄才七十,谁为隔黄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宫使参政观文钱公挽词二首
——韩元吉

忠孝全家法,清修极道腴。
雍容调庶政,谈笑靖边隅。
许国心犹壮,安得貌不枯。
修龄才七十,谁为隔黄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文钱公的追怀和敬仰。诗中提到他的忠诚和孝顺,家族的法则也体现了他的清白修养。他在治理政务时表现得从容不迫,甚至可以在谈笑中安定边疆。他心中为国家的壮志依然未减,然而容颜却日渐枯萎。即便年过七十,仍有人会为他感到惋惜,想要为他排忧解难。

注释:

  • 忠孝:指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传统的道德标准。
  • 清修:指清白自持,修养身心。
  • 雍容:形容人的态度从容、优雅。
  • 庶政:指民政、政务。
  • 靖边隅:安定边疆,保护国家安全。
  • 许国心:为国家努力的决心。
  • 隔黄垆:黄垆意指黄土,古代象征着归隐或离世的地方。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忠孝观念以及对国家政治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社会时政的思考,表达对忠孝的重视。

创作背景:这首挽词是为悼念文钱公而作,反映了诗人对其政治才能和个人品德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尽管篇幅不长,却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文钱公的追思与敬意。开篇以“忠孝全家法”引入,直接指出了文钱公的道德标准和修身之道,表达了诗人对其为人处世的高度认同。接着,诗中提到他在政务上的从容与优雅,显示出其政治智慧与能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后两句则带有一丝惆怅,尽管文钱公为了国家奉献了青春与热情,但岁月的流逝使他容颜逐渐枯槁,诗人对此感到惋惜,表达了对老去和离世的无奈。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也反映了对人生、政治和忠诚的深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忠孝全家法:强调文钱公的家族教育和个人修养,体现了士人的道德规范。
    • 清修极道腴:突显文钱公的清白与深厚的道德修养。
    • 雍容调庶政:描绘文钱公在处理政务时的从容与镇定。
    • 谈笑靖边隅:表明他在轻松中处理严肃的国家事务。
    • 许国心犹壮:表达他为国奉献的决心依然强烈。
    • 安得貌不枯:感慨年华易逝,容颜逐渐衰老。
    • 修龄才七十:感叹文钱公虽然已年过七旬,仍有许多未尽的心愿。
    • 谁为隔黄垆:表达对其去世的惋惜与悼念。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与排比,如“忠孝全家法”和“清修极道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与拟人手法,使得情感更加生动,如“安得貌不枯”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的共鸣。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忠孝和政治理想展开,表现了对文钱公的崇敬与怀念,同时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忠孝:象征传统美德,代表了诗人对道德的坚持。
  • 清修:代表高洁的品行。
  • 雍容:象征着从容和优雅,反映出文钱公的气度。
  • 黄垆:象征着归隐与死亡,引发对逝者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元吉的《故宫使参政观文钱公挽词》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爱国情怀
    • B. 对文钱公的追思与敬意
    • C.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安得貌不枯”中“貌”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外貌
    • B. 名声
    • C. 心灵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韩元吉的挽词更注重对人的追忆与道德理想的强调,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过往的深切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汇集了宋代各类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 《古诗文网》:提供古诗文的详细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