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作者: 韩元吉 〔宋代〕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挽词表达了对故人汪公的深切怀念。诗中提到高门大户的献纳之地,君王能够识别那微弱的足音。闽山的歌声歌颂着恩惠的政令,蜀道的威名令人敬畏。人生的命运无常,谁能够掌控国家的成就呢?如今兄弟们已无六十岁,辛劳奔波的样子令人堪忧。
注释:
- 故: 已故,指去世的人。
- 端明尚书: 汪公的官职,端明尚书为官名。
- 献纳: 指向朝廷进献,表明地位尊贵。
- 履声: 足音,形容君王对大臣的关注。
- 闽山: 指闽地的山,象征地方的政绩。
- 惠政: 施行的恩惠政策,指善政。
- 蜀道: 指四川的道路,象征艰难与威名。
- 嗟: 感叹,表示惋惜。
- 天命: 指命运,无法掌控的命运。
- 殄瘁: 辛劳疲惫,形容人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了悼念汪公而作,汪公在当时的官场中担任重要职务,具有显赫地位。诗中不仅表达对汪公的悼念,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家族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开头两句提到“高门地”和“君王识履声”,不仅赞美了汪公的高贵身份和他在朝廷上的影响力,也暗含了士人对于权力的渴望与敬畏。接下来的“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汪公为地方治理所做出的贡献,既有对地方政绩的歌颂,也隐含了对艰难道路的感慨。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一联,通过对命运无常的感叹,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及国家未来的迷茫,表现了一种无奈的悲观情绪。最后两句“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抒发了对兄弟早逝的惋惜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故人的追忆到对人生的哲思,表现出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献纳高门地: 形容高门大户向朝廷献纳,代表汪公的显赫地位。
- 君王识履声: 君王能够听到他的足音,暗示汪公的影响力。
- 闽山歌惠政: 描述汪公施行的恩惠政策,表明他在地方治理上的成就。
- 蜀道憺威名: 提到蜀道的艰难与汪公的名声,彰显其威望。
- 逝矣嗟天命: 感慨命运的无常,表现对生命的惋惜。
- 谁欤总国成: 反问谁能掌控国家的成就,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弟兄无六十: 兄弟年纪轻轻就去世,令人感到悲伤。
- 殄瘁亦堪惊: 辛苦的生活让人震惊,反映对生命艰辛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履声”“惠政”等词汇,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情感更为生动。
- 反问: 最后两句的反问句式,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汪公的回忆,展现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门: 象征权势和地位。
- 履声: 象征君王的关注与权力。
- 闽山: 代表地方的治理和文化。
- 蜀道: 象征艰难险阻及威名。
- 弟兄: 代表亲情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元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
诗中提到的“蜀道”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艰难与威名
D. 和平 -
“逝矣嗟天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惋惜与无奈
C. 怒气
D. 骄傲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挽词与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而韩元吉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叹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韩元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