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还阙下高辇先辈卷》

时间: 2025-01-11 07:40:03

去岁逢京使,因还所寄诗。

难留天上作,曾换月中枝。

趣极僧迷旨,功深鬼不知。

仍闻得名后,特地更忘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岁逢京使,因还所寄诗。
难留天上作,曾换月中枝。
趣极僧迷旨,功深鬼不知。
仍闻得名后,特地更忘疲。

白话文翻译:

去年偶遇京城的使者,因此将我所寄的诗送回。
难以留在天上作诗,曾经换得月中花枝。
乐趣太深以至于让僧人也迷失了宗旨,
虽说功夫深厚,鬼神却无人知晓。
再听到名声传出后,特意忘却了疲惫。

注释:

  • 京使:指前往京城的使者,通常是送信或传递消息的人。
  • 难留天上作:意为难以在天上长久地创作,暗含对人间生活的眷恋。
  • 趣极僧迷旨:趣味太过,连僧人也迷失了最初的宗旨。
  • 功深鬼不知:指深厚的才华和努力无人知晓,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得名后:指诗作被人知晓后,得到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贞,号清风,晚年居于湖南。齐己擅长写诗,尤其以五言绝句闻名,深受文人推崇,作品常以佛教文化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齐己在京城时,与使者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创作的执着与对名声的淡泊。时代背景下,士人普遍追求名利,然而诗人却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反映了他对名声的冷淡态度和对创作的真诚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齐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名声的无所谓态度。开篇以“去岁逢京使”引入,勾画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场景,诗人与使者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诗人因此得以将自己创作的诗寄回。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创作环境的渴望与无奈,虽然有志于天上作诗,却难以留住那份灵感,暗示了创作的艰辛与短暂。

“趣极僧迷旨”一句,展现了深厚的兴趣与追求,甚至让僧人也迷失了方向,显示出创作的魅力与吸引力。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我追求的执着。最后一句“仍闻得名后,特地更忘疲”,道出名声的来临并未使他感到疲倦,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创作,体现了超然的境界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对创作的执着与对名利的超脱,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岁逢京使:去年我碰到了京城的使者。
  2. 因还所寄诗:因此将我寄出的诗送回。
  3. 难留天上作:在天上作诗是难以留住的。
  4. 曾换月中枝:我曾经换得月亮中的花枝。
  5. 趣极僧迷旨:乐趣太深,连僧人也迷失了宗旨。
  6. 功深鬼不知:我的才华和努力,鬼神也无人知晓。
  7. 仍闻得名后:再次听到名声传出以后,
  8. 特地更忘疲:我甚至忘却了所有的疲惫。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难留”和“曾换”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环境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拟人:将“鬼”拟人化,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努力与才华的不被认可的失落感。
  • 隐喻:将月中花枝隐喻为灵感与创作的美好,暗示诗人对创作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齐己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名声的淡然态度,渗透着对人生成就与内心宁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越名利、追求内心真我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使:象征着文化与信息的交流。
  • 天上作:代表了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月中枝:象征创作的灵感与美好。
  • :代表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心灵宁静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京使”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送信的人
    C. 佛教僧人

  2. “趣极僧迷旨”中的“趣”指的是什么? A. 趣味
    B. 趣事
    C. 趣图

  3.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无所谓
    C. 忧虑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齐己《寄还阙下高辇先辈卷》王维《鹿柴》:虽然两首诗的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求,齐己更关注创作的执着,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的传记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