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病起见苔钱》

时间: 2025-01-11 10:17:26

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

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

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

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
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
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
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

白话文翻译

生病时看到地上的苔藓,密密麻麻铺满大地,像圆形的图案。
小孩们用力去扫却扫不掉,母子相连,根深叶茂。
房屋里何曾有过润泽,墙边的苔藓让人感到可怜。
虚假的教化只不过是为了追求铜臭,最终却只让外人传扬。

注释

  • 苔钱:指苔藓,生长在湿润的地方,形状如钱,故名。
  • 规模:指数量和范围,这里形容苔藓的广泛分布。
  • 儿童:这里指小孩子,表现出他们的无力。
  • 润屋:润泽的房子,指房屋的气候和环境。
  • 铜臭:比喻世俗的金钱和利益,指不纯正的教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著名诗人,字景纯,号“天台山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观察而闻名,特别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季,作者因病卧床,看到苔藓茂盛的景象,触发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病中所见的苔藓为引子,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苔藓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机,但在诗中却引发了对生存环境的深思。小孩们扫不破苔藓,暗示着对自然的无力感,也反映出社会的无奈。作者通过润屋与墙边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环境的渴望与失落,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最后一句关于铜臭的批判,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揭示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世界的空虚。全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哲理,展现了齐己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起见苔钱:病中醒来,看到满地的苔藓,暗示身体虚弱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2. 规模遍地圆:苔藓的广泛分布,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繁茂。
  3. 儿童扫不破:小孩的无力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奈与隔阂。
  4. 子母自相连:苔藓的根茎相连,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互依。
  5. 润屋何曾有:对人居环境的渴望,反映出生活的艰辛。
  6. 缘墙谩可怜:墙边的苔藓让人感到可怜,暗示对环境的无奈。
  7. 虚教作铜臭:对世俗教化的批判,揭示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
  8. 空使外人传:人们追求的虚伪教化只会被外人传颂,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苔钱”比喻苔藓,形象生动。
  • 拟人:儿童的无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有一定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苔藓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与对物质追求的批判,传达出一种对真实与虚假、自然与世俗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钱: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机。
  • 儿童:象征纯真与无力。
  • 润屋:象征理想的生活环境。
  • 铜臭:象征物质主义与虚伪的教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苔钱”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花
    • B) 苔藓
    • C) 草
    • D) 树木
  2. “儿童扫不破”中的“儿童”象征着什么?

    • A) 纯真与无力
    • B) 知识与智慧
    • C) 财富与权力
    • D) 努力与奋斗
  3. 诗中提到的“铜臭”主要指什么?

    • A) 金钱和利益
    • B) 自然与和平
    • C) 文化与艺术
    • D) 家庭与朋友

答案

  1. B) 苔藓
  2. A) 纯真与无力
  3. A) 金钱和利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在景物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但齐己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齐己的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典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