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
时间: 2025-01-27 03:12:26意思解释
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
作者: 曾觌 〔宋代〕
原文展示:
楚天千里无云,露华洗出秋容净。
银蟾台榭,玉壶天地,参差桂影。
鸳瓦寒生,画檐光射,碧梧金井。
听韶华半夜,江梅三弄,风袅袅良宵永。
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
吹箫仙子,骖鸾归路,一襟清兴。
鳷鹊楼高,建章门迥,星河耿耿。
看沧江潮上,丹枫叶落,浸关山冷。
白话文翻译:
楚地的天空广阔无云,露水清洗得使秋天的容颜格外干净。
银白的月亮照耀着台榭,天地如同玉壶,斑驳的桂树影子摇曳。
鸳鸯瓦上寒意浮现,画檐的光芒射出,碧绿的梧桐映衬着金色的井水。
在半夜的韶华中,听到江梅的三声清唱,风轻轻地摇曳,良宵似乎永恒。
携手在西园宴席上,醉酒后在瑶台初醒。
吹箫的仙子,乘着鸾鸟归路,怀着一腔的清兴。
鳷鹊楼高耸,建章门遥远,星河在夜空中闪烁。
看着沧江潮起潮落,丹枫叶在空中飘落,关山的冷意浸透了心田。
注释:
- 楚天: 指的是楚地的天空,广阔而无云。
- 露华: 指露水的光华,清晨的露水映衬出秋天的美丽。
- 银蟾: 指月亮,形象地比喻为银色的蟾蜍。
- 玉壶: 比喻天地的清丽,象征高洁。
- 韶华: 指美好的时光,常用来指青春或盛世。
- 瑶台: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境界。
- 骖鸾: 指乘坐神鸟,象征仙人或高远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字子仁,号天池,北宋诗人。曾在朝廷任职,以其诗词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代的秋天,秋天常常被视为感伤与思念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以其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开篇描绘了楚天的无云景象,展现了秋天的清丽和宁静。诗人用“露华洗出秋容净”一句,将清晨露水的晶莹剔透与秋天的宁静相结合,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词中细腻描写了月光、桂影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赞美。
而后,诗人通过“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美好,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一刻的温馨与恬静。最后部分,诗人转向更广阔的视野,看沧江潮起潮落,丹枫叶落,关山冷意,既是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更在其中寄托了对人生短暂、情感深厚的感慨,展现了宋代词人的艺术风范与哲思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天千里无云: 描绘了一片开阔的天空,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 露华洗出秋容净: 表达了秋天因露水而显得更加清新明净的美。
- 银蟾台榭,玉壶天地,参差桂影: 使用了明亮的意象,展现了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色,桂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鸳瓦寒生,画檐光射,碧梧金井: 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清冷与光影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对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感受。
- 听韶华半夜,江梅三弄,风袅袅良宵永: 通过音乐和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长而美好的夜晚氛围。
- 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 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露出欢愉的意境。
- 吹箫仙子,骖鸾归路,一襟清兴: 通过仙子与神鸟的意象,表达一种超然的情怀与追求。
- 鳷鹊楼高,建章门迥,星河耿耿: 通过高楼和遥远的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眷恋与向往。
- 看沧江潮上,丹枫叶落,浸关山冷: 结尾用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深思,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哲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月亮比作银蟾,赋予了诗句以形象的美感。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 拟人: 通过“风袅袅”,使自然更具生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人在描绘秋天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月亮: 象征着清静与美好,常常引发人的思考与感慨。
- 桂影: 代表着思念与情感,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 江梅: 代表着孤独与清高,是对自我的一种反省。
- 丹枫: 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露华洗出秋容净”是指什么?
- A. 露水使秋天的容颜更加清新
- B. 秋天没有露水
- C. 秋天的景色不美
- “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描绘了什么情景?
- A. 朋友聚会后欢愉的场景
- B. 一个人的孤独
- C. 自然风光
- 诗中提到的“银蟾”是指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诗中“露华洗出秋容净”是指什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曾觌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内心的波动,而曾觌则在这首词中融合了自然与人生哲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