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俗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至夜分放水灯为纪以诗》

时间: 2025-01-11 05:57:09

楚人尚鬼习相仍,高会盂兰放佛灯。

释氏金莲三十里,石家银烛百千层。

独醒难挽浮靡俗,空色浑疑清净僧。

最怪庄严成劫夺,肉山还有酒如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人尚鬼习相仍,高会盂兰放佛灯。
释氏金莲三十里,石家银烛百千层。
独醒难挽浮靡俗,空色浑疑清净僧。
最怪庄严成劫夺,肉山还有酒如渑。

白话文翻译:

楚地的人们依然崇尚鬼神的习俗,高会盂兰节时放佛灯。
佛教的金莲灯光照耀三十里,石家的银烛层层叠叠无数。
我独自清醒却难以挽回这浮华的俗气,空闲的光影让我怀疑这清净的僧侣。
最奇怪的是,庄严的仪式反而成了劫难,肉山上还有酒水如渑。

注释:

  • 盂兰会: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祭祀鬼魂的节日。
  • 金莲:佛教用语,象征着光明与圣洁。
  • 肉山:形容丰盛的宴席,指用肉堆成的山,讽刺奢侈。
  • :古地名,提到酒水丰富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学鹏,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变迁之中,其作品常常反映对社会风俗的思考与批判。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盂兰节,正值社会风俗与宗教信仰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节日习俗,表达对浮华世俗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盂兰节的盛况,探讨了传统习俗与人心浮躁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楚人尚鬼的习俗,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接着描绘节日中放灯的繁华场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这种盛况的反思,表达了在华丽背后潜藏的空虚与虚伪。诗中“独醒难挽浮靡俗”一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不满。最后,以“肉山还有酒如渑”总结,讽刺了盂兰节本应是怀念亡者的庄重仪式,却沦为奢侈的宴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人尚鬼习相仍:楚地的人们依然崇尚鬼神的习俗,表明传统信仰根深蒂固。
  • 高会盂兰放佛灯:在盂兰节的高会中,放佛灯是一种习俗,象征着祭祀与祈愿。
  • 释氏金莲三十里:佛教的灯光照耀,寓意着光明和希望。
  • 石家银烛百千层:石家灯烛繁多,渲染节日气氛的奢华。
  • 独醒难挽浮靡俗:我一个人清醒,却无法挽回世俗的浮华。
  • 空色浑疑清净僧:在这种环境中,清净的僧侣也显得虚无。
  • 最怪庄严成劫夺:庄重的仪式反而成为奢靡的代名词。
  • 肉山还有酒如渑:奢侈的酒席与丰盛的宴会,形成强烈的讽刺。

修辞手法

  • 对比:传统的庄重与现实的浮华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肉山”比喻丰盛的宴席,生动形象。
  • 夸张:通过“百千层”强调灯烛的繁多与奢华。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盂兰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与浮华之间矛盾的思考,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与人们内心的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传统信仰与习俗。
  • 佛灯:象征光明与希望,与节日氛围相结合。
  • 银烛:奢华与繁华的象征,反映社会的浮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盂兰会主要是为了祭祀哪个群体? A. 先祖
    B. 鬼神
    C. 英雄
    D. 圣贤

  2. “独醒难挽浮靡俗”意指什么? A. 诗人希望恢复传统
    B. 诗人感到孤独无助
    C. 诗人渴望奢华生活
    D. 诗人对佛教的怀疑

  3. “肉山”在文中象征什么? A. 丰盛的宴席
    B. 传统的祭祀
    C. 贫穷的家庭
    D. 自然的美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熊学鹏的《台俗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至夜分放水灯为纪》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有对社会风气的反思,但熊学鹏更侧重于节日的浮华与对比,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熊学鹏研究》
  • 《古诗词鉴赏通论》
  • 《盂兰盆节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