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责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8 01:21:38

闷无消遣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如知伶俐不如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闷无消遣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添得情怀转萧索,如知伶俐不如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无聊寂寞时,仅仅通过阅读诗歌来打发时间,却又在诗中感受到离别的悲伤。情感因此变得更加萧索,仿佛知道世事的理智不如痴情的愚昧。

注释:

  • :指心中烦闷、无聊。
  • 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
  • 只看诗:仅仅通过阅读诗歌来消磨时间。
  • 又见:再次看到。
  • 话别离:诗中提到的离别。
  • 添得:增加了。
  • 情怀:情感、心绪。
  • 转萧索:变得更加萧条、孤独。
  • 如知伶俐不如痴:如果了解世事的聪明反而不如执着于情感的痴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约1080—约1150),宋代女诗人,字子华,号梦窗,生于南宋时期。她以情诗著称,作品多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朱淑真生活在一个男性主导的时代,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实属不易。

创作背景:

《自责二首》是朱淑真在经历情感困扰时所作,反映了她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反思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作产生的背景,可能是她面临情感的挫折与孤独,借由诗歌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孤寂。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自责二首 其二》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情感的复杂。开头“闷无消遣只看诗”,直接点出她的无聊与孤独,诗歌成为她唯一的消遣。接下来“又见诗中话别离”,则暗示了在阅读中她不自觉地触及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伤痕——离别的痛苦。此时,诗歌不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唤起了她的伤感,情感因此变得更加萧索。

最后一句“如知伶俐不如痴”更是点出了她的内心挣扎:明白世事的理智反而让她感到更加痛苦,不如沉浸在一种愚昧的痴情中。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自省性质,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切思考与无奈。朱淑真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独与复杂的情感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闷无消遣只看诗:表达了内心的无聊与孤独,诗歌成了她唯一的寄托。
  2. 又见诗中话别离:意指在诗中再次感受到离别的悲伤,情感被再次激发。
  3. 添得情怀转萧索:情感因此更加萧条、孤独,心情愈加沉重。
  4. 如知伶俐不如痴:诗人在思考中反思,体会到理智的清醒反而带来痛苦,不如痴迷于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理智与痴情的比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象征:诗歌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内心的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情感的矛盾,表达了在面对离别和内心的痛楚时,理智的清醒与执着的痴情之间的挣扎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情感寄托与思考的工具。
  • 别离:代表失去与孤独的主题,贯穿全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闷”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无聊
    • C. 忙碌
    • D. 轻松
  2. 诗人在诗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幸福
    • B. 失落
    • C. 兴奋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朱淑真的《自责二首》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探讨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与孤独,但朱淑真的表达更为深刻自省,而李清照则更具清丽婉约的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朱淑真诗集》
  • 《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