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桂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5-16 21:15:32

移根蟾窟不寻常,枝叶犹垂月露香。

可笑当年陶靖节,东篱犹带菊花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移根蟾窟不寻常,
枝叶犹垂月露香。
可笑当年陶靖节,
东篱犹带菊花黄。

白话文翻译

这株桂树的根移植到月亮的洞穴里,真是与众不同;它的枝叶依然垂挂着月光下的露珠,散发着芬芳。可笑的是,陶渊明当年在东篱下,仍然带着那一抹秋菊的黄色。

注释

  • 蟾窟:指月亮上的蟾蜍,古代传说中认为月亮上有蟾蜍。
  • 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指的是陶渊明家园中的篱笆。
  • 陶靖节:陶渊明的字,号靖节,著名的隐士与诗人,热爱自然,崇尚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约1080-约1150),字德馨,号钗头凤,南宋女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她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及其文化象征的深入思考。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纯粹,与诗人的性情相契合。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咏桂四首 其二》通过对桂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提到“移根蟾窟不寻常”,这句通过对桂树的描写,隐喻了诗人对自我和理想的追求,象征着与众不同的品质。而“枝叶犹垂月露香”,则让人感受到桂花清幽的香气和月光下宁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一种向往。

接下来的“可笑当年陶靖节”,则引入了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对传统隐士生活的怀念与反思。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象征着一种闲适与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与桂花的高洁特性相得益彰。诗人在这一句中,通过“可笑”二字,流露出对过去理想生活的调侃,似乎在质问自己,是不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桂花的赞美,更是对个人理想与生活状态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移根蟾窟不寻常:将桂树的根移植到月亮的蟾蜍洞,体现了诗人对独特生活的追求。
  2. 枝叶犹垂月露香:桂树的枝叶依然散发着香气,暗示即便在困境中,仍能保持自身的特质。
  3. 可笑当年陶靖节:提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通过“可笑”表现出对理想的反思与自嘲。
  4. 东篱犹带菊花黄:回忆陶渊明采菊的场景,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桂树的根比作追求独特生活的象征。
  • 拟人:枝叶“犹垂”,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桂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独特生活的追求与对理想的反思,同时也隐含着对自然清新的向往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桂花:象征高洁与纯粹,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蟾窟:月亮上的蟾蜍,寓意神秘与超凡。
  3. 东篱:象征田园生活,表达一种闲适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蟾窟”指的是哪种生物?

    • A. 蟾蜍
    • B. 蝴蝶
    • C. 蜜蜂
  2. “可笑当年陶靖节”中的“陶靖节”指的是谁?

    • A. 陶渊明
    • B. 李白
    • C. 杜甫
  3. 诗中提到的“东篱”是指什么?

    • A. 一个地方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生活方式

答案

  1. A. 蟾蜍
  2. A. 陶渊明
  3. C. 一种生活方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自然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朱淑真的桂花与陶渊明的菊花:两者均象征着高洁,但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朱淑真的作品更具个人反思,而陶渊明则是对田园生活的直接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朱淑真诗集》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