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桂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47:35

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

若教水月浮清浅,消得林逋两句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
若教水月浮清浅,消得林逋两句诗。

白话文翻译:

我非常喜爱桂花的清香,于是折下一枝桂花,插在我的发髻上,顿时想起了那份思念。如果水面上的月光能够轻轻荡漾,恐怕连林逋的那两句诗意都能消散。

注释:

  • 酷爱:非常喜爱。
  • 清香:指桂花散发的香气。
  • :用来固定头发的簪子。
  • :突然,忽然。
  • 思维:思念的情绪。
  • :如果。
  • 水月:水面上的月亮,象征清澈与宁静。
  • 浮清浅:轻轻荡漾,像清水一样。
  • 林逋:指北宋诗人林逋,以咏桂花著称,他的诗句常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字佩华,号云英,宋代女诗人,以才情横溢而著称。她的诗歌多以清新、婉约著称,常表达女性的情感与思考,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风景。朱淑真的诗作在当时被广泛传颂,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

《咏桂四首》是朱淑真在对桂花的热爱中创作的,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思念。此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桂花盛开时节写成,借助桂花的清香引发了对往昔的回忆与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咏桂四首 其三》以清香的桂花为引,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抒情氛围。诗的首句“酷爱清香折一枝”,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热爱,随即的“簪香髻蓦思维”则将这种热爱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显示出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当桂花的香气深入心扉,激起的是对过往的思念,诗人用“蓦”字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突然性,仿佛一瞬间被唤醒的记忆。

接下来的“若教水月浮清浅”,诗人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清水与月光的交融,象征着宁静与美好。然而,最后的“消得林逋两句诗”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对美好事物的无奈感叹。林逋的诗句与桂花的清香,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又因时光的流逝而显得渺小,显示出诗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桂花、清水与月光的结合,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思念,情感深邃而细腻,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酷爱清香折一枝: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桂花的热爱,动作“折一枝”显示了诗人的主动性与对美的追求。
  2. 故簪香髻蓦思维:插花于发,瞬间引发思念,体现了桂花香气对情感的触动。
  3. 若教水月浮清浅: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意境,水面与月光的融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暗示内心渴望的和谐。
  4. 消得林逋两句诗:虽美好,却又感叹美好事物的易逝,林逋的诗句在这里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桂花的香气与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水与月的结合赋予其情感,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对仗:运用“水月”和“林逋”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桂花为线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感慨,传达出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高洁与思念,常与人情感关联。
  • 水月:代表宁静与和谐,是理想境界的象征。
  • 林逋:代表着对桂花的赞美与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为什么要折桂花?

    • A. 因为想插在发髻上
    • B. 因为想送给朋友
    • C. 因为想观察桂花
    • D. 因为想做桂花糕
  2. “若教水月浮清浅”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珍惜
    • B. 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友情的期待
  3. 林逋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对桂花的赞美
    • B. 对生活的厌倦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爱情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朱淑真关注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意象上均以自然为载体,但情感表达各有侧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

  • 《古代女诗人作品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