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卅四》
时间: 2025-01-10 23:0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白话文翻译
北风吹拂着海边的树木,边境已是萧条的秋天。
亭子上坐着的是谁家的孩子,哀怨地注视着明月高楼。
我自言自语,自己是幽燕的旅客,发辫缠绕,梦想远游。
红色的刀刃杀死了公吏,白色的刀刃报复私仇。
为了躲避仇恨,我逃到了海上,却被迫在这边疆服役。
故乡离我有三千里,辽水悠悠,流淌不息。
每当我愤怒于胡人入侵,总是为汉国的耻辱感到悲伤。
怎么知道经历了七十场战斗,白头之年仍未被封为侯爵?
注释
- 朔风:指北风,常用来象征严寒或凄凉。
- 海树:海边的树,表明环境的荒凉。
- 亭上:指亭子上,暗示孤独和对他人的思念。
- 幽燕:古代地名,指今河北一带,作者自称为幽燕的客人。
- 赤丸、白刃:分别象征不同的仇恨和复仇手段。
- 被役:被迫服役,说明作者的无奈与悲哀。
- 辽水:指辽河,象征故乡的遥远与思念的深沉。
- 胡兵:指外族入侵的军队,代表外敌。
- 封侯:古代对功勋卓著者的封赏,暗示作者的失落与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700年),字伯玉,号昂,唐代诗人,出生于今陕西省。他是初唐著名的诗人和文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陈子昂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其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闷。
创作背景
《感遇·之卅四》是陈子昂在边疆写成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愤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个人的遭遇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感遇·之卅四》通过描绘边疆的秋天和月光下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沉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篇的“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通过北风和秋天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接着,“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诗人把视线转向亭子里的人,表现了孤独和对他人的思念。而“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则揭示了诗人对远方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后续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描绘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表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愤怒。这种情绪通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得以深化,表达了诗人对身世的无奈和对外族入侵的愤慨。最后,两句“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则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与感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朔风吹海树:北风吹动海边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寒冷的环境。
- 萧条边已秋:边疆已经进入了萧条的秋季,表现出环境的荒凉。
- 亭上谁家子:亭子里坐着的孩子,点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哀哀明月楼: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楼阁,营造出悲伤的氛围。
- 自言幽燕客:诗人自称为幽燕的客人,暗示自己的漂泊与孤独。
- 结发事远游:发辫缠绕,显示了对远方的向往。
- 赤丸杀公吏:红色刀刃杀死了公吏,象征着社会的动荡。
- 白刃报私仇:白色刀刃复仇,表现出个人情感的激烈。
- 避仇至海上:为了躲避仇恨,逃到了海上,显示了无奈。
- 被役此边州:被迫在边疆服役,表达对生活的不满。
- 故乡三千里: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辽水复悠悠:辽水流淌不息,象征思乡的情感。
- 每愤胡兵入:每当愤怒于外族入侵,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
- 常为汉国羞:常常为汉国的耻辱感到悲伤。
- 何知七十战:怎么知道经历了七十场战斗,反映出个人的历史经历。
- 白首未封侯:白头之年仍未被封为侯,表现出对功名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北风、明月、边疆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情感氛围。
- 象征:刀刃象征仇恨与复仇,表现出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 反问:通过“何知”,引发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家国的深切关怀。诗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外族入侵的愤慨与对功名的失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朔风:象征严寒与孤寂。
- 明月:象征思乡与忧愁。
- 故乡:象征归属与温暖。
- 刀刃:象征仇恨与复仇。
- 辽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深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自称为哪个地方的客人?
- A. 长安
- B. 幽燕
- C. 江南
- D. 西域
-
填空题:诗中提到“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
-
判断题:诗中“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状态。(对/错)
答案
- B. 幽燕
- 故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虽有思乡情绪但更显豪情。
- 杜甫《春望》:则通过对国家破败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陈子昂的诗意相互呼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家国与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邃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陈子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