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使同在边》
时间: 2025-01-10 19:11: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国家失去了中原的政治策略,胡人的马屡次南下侵扰。听说诏命安边的使者,正是我昔日的朋友。废弃的书本让我对古人感到惋惜,负剑在身只愿成就美好的事业。出关的岁月已渐渐过去,行旅的艰难让我日益忧虑。敌人进入白登山的道路,烽火在紫塞相互交错。连年征兵驻扎在北方,清理荒野以备对东胡的防御。边城正闭门不出,斥堠开始显现安宁。又听说韩长孺,辛苦奔波于匈奴。雨雪后他容颜改变,纵有才华却地位孤立。空怀老臣的谋略,却未能获得赵军的租赋。只盼魏侯的重视,不再受谤书的诽谤。应该祭奠金人,归来歌唱凯旋入都。
注释
- 汉家:指汉朝。
- 失中策:失去中原的策略。
- 胡马:指北方胡人的马。
- 安边使:负责安定边境的使者。
- 故人谟:昔日朋友的谋划。
- 负剑:佩剑在身,象征武将。
- 白登道:指刘邦初次和匈奴作战的地方。
- 烽交:烽火相连。
- 斥堠:边防的哨所。
- 韩长孺:指韩愈,古代文人。
- 赵军租:指赵国的军费或赋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昌,号恕斋,唐代诗人,以其悲壮的思想和豪迈的气概著称。曾任翰林学士,主要作品有《登幽州台歌》《春望》等。其诗歌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倡导以古人为师,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安边使者使命的期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饱含爱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诗人对古代贤臣的向往。
诗歌鉴赏
《答韩使同在边》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时事关怀的诗作。诗中陈子昂以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心以及对古代英雄的深情怀念。开头两句,诗人即以“汉家失中策”引入,直接点出国家的危机,随之而来的“胡马屡南驱”则描绘了敌军的侵扰,令人感到战争的迫切与严峻。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心中对于“安边使”的渴望与期待,尤其是“曾是故人谟”一句,表现了诗人与使者之间的情谊,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中展现的边境状况,诸如“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则使人感受到边地的紧张局势与诗人对安宁的期盼。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既有对历史的惋惜,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一句,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显示了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对理想的执着与无力感。最后,诗人以“应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结束,展现了他对胜利与归来的渴望,给人以希望与激励。
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诗人用深邃的情感和悲壮的气概,呼唤着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情怀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失中策:汉朝失去了中央的政策。
- 胡马屡南驱:胡人的马屡次南下侵扰。
- 闻诏安边使:听说有诏令安边的使者。
- 曾是故人谟:这个使者是我过去的朋友。
- 废书怅怀古:废弃的书本让我对古人感到惋惜。
- 负剑许良图:佩剑在身,只愿成就美好的事业。
- 出关岁方晏:出关的岁月已渐渐过去。
- 乘障日多虞:行旅的艰难让我日益忧虑。
- 虏入白登道:敌人进入白登山的道路。
- 烽交紫塞途:烽火在紫塞相互交错。
- 连兵屯北地:连年征兵驻扎在北方。
- 清野备东胡:清理荒野以备对东胡的防御。
- 边城方晏闭:边城正闭门不出。
- 斥堠始昭苏:斥堠开始显现安宁。
- 复闻韩长孺:又听说韩长孺。
- 辛苦事匈奴:辛苦奔波于匈奴。
- 雨雪颜容改:雨雪后他容颜改变。
- 纵横才位孤:纵有才华却地位孤立。
- 空怀老臣策:空怀老臣的谋略。
- 未获赵军租:却未能获得赵军的租赋。
- 但蒙魏侯重:只盼魏侯的重视。
- 不受谤书诬:不再受谤书的诽谤。
- 当取金人祭:应该祭奠金人。
- 还歌凯入都:归来歌唱凯旋入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中,前后句结构相似,增强了韵律感。
- 寓意:诗中“边城方晏闭”一句蕴含了对安宁的渴望及对边防的关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边疆的安定与国家的命运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马:象征外族侵扰,表现战争的紧迫感。
- 剑:象征力量与勇气,表达了诗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 烽火:象征战争与警惕,反映了边疆的动荡。
- 雨雪:象征困苦与艰难,表现了韩长孺等人面临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家失中策”中“汉家”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明朝
-
诗中提到的“虏入白登道”指的是?
- A. 胡人入侵
- B. 汉朝的胜利
- C. 边疆的和平
- D. 内乱
-
“负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志向与理想
- C. 失败
- D. 友情
答案
- A. 汉朝
- A. 胡人入侵
- B. 志向与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同样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 《春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陈子昂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历史的深刻思考与边疆的现实状态,表现出更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忧患意识。王之涣的诗虽同样蕴含壮志,但更偏向于个人的豪情与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