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卅二》
时间: 2025-01-10 19:3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卅二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索居犹几日,
炎夏忽然衰。
阳彩皆阴翳,
亲友尽睽违。
登山望不见,
涕泣久涟洏。
宿梦感颜色,
若与白云期。
马上骄豪子,
驱逐正蚩蚩。
蜀山与楚水,
携手在何时。
白话文翻译
孤独的日子还剩几天,炎热的夏天忽然就衰退了。阳光的光彩都变得阴暗,亲友间的交往也都断绝了。登上高山眺望,却什么也看不见,泪水流淌不止。梦中所见的情景令我感伤,仿佛与白云约定相聚。骑马的豪杰们,驱逐着那些怯懦的人。蜀山与楚水,何时才能携手相见呢?
注释
- 索居:孤独地居住,指诗人独自生活。
- 几日:几天,表示时间的短暂。
- 衰:衰退,指夏天的炎热已经减弱。
- 阳彩:阳光的色彩,指光亮。
- 阴翳:阴暗、遮蔽的状态。
- 睽违:相隔、失去联系,形容与亲友之间的疏远。
- 涕泣:流泪,泪水的表现。
- 宿梦:梦中回忆的情景。
- 骄豪子:指自负的年轻人。
- 蚩蚩:懦弱、胆怯的样子。
- 携手:携手并肩,表示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号少白,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才华横溢,历任州县官职。因其饱受战乱之苦,尤为关心社会现实,批判时弊。其诗风豪放,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感遇·卅二》创作于陈子昂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对亲友失联的失落,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中流露出的悲伤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诗歌鉴赏
《感遇·卅二》是一首抒发孤独与对未来渴望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伤与思考。诗人从“索居犹几日”开始,交代了孤独的生活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对夏季的感叹,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阳彩皆阴翳”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的阴暗,隐喻着诗人内心情感的压抑。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将目光投向登山之际,泪水的流淌表明了他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在“宿梦感颜色”的描绘中,诗人用梦境来寄托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两句则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蜀山与楚水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共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十分复杂,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索居犹几日:孤独的生活还剩下几天,表达了对孤独时间的感叹。
- 炎夏忽然衰:炎热的夏天突然减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阳彩皆阴翳:阳光的光彩都变得阴暗,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阴郁。
- 亲友尽睽违:亲友之间失去了往来,反映了孤独感的加重。
- 登山望不见:登高远望却什么也看不见,暗示着对未来的迷茫。
- 涕泣久涟洏:泪水流淌不止,流露出悲伤情感。
- 宿梦感颜色:梦中所见的场景令人感伤,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若与白云期:渴望与白云相聚,象征着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 马上骄豪子:骑马的自负青年,表现出对年轻人的讽刺。
- 驱逐正蚩蚩:驱逐怯懦的人,反映出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 蜀山与楚水:蜀山和楚水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携手在何时: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相聚,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阳彩皆阴翳”,将阳光比作心情,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如“骄豪子”,赋予年轻人以情感特征,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抒发个人的孤独感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理想,代表着诗人对远方与美好的向往。
- 蜀山:代表高远与理想的象征。
- 楚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现实的无常。
文化内涵
白云、蜀山与楚水在中国古文化中常常代表着理想与自由,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炎夏忽然衰”指的是什么?
- A. 秋天的来临
- B. 夏天的结束
- C. 冬天的到来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宿梦感……”的意象是表达对……的怀念。
-
判断题:诗中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完全绝望。 (对/错)
答案
- B
- 美好时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陈子昂《感遇·卅二》 vs 王维《山居秋暝》
- 主题:二者均描绘了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感遇·卅二》更强调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而《山居秋暝》则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享受。
- 风格:陈子昂的诗更显豪放与感伤,而王维的诗则温婉细腻,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