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时间: 2025-01-24 17:41:05

商气正惨栗,商花忽红芳。

有如乍贫妇,犹饰盛时妆。

众自惊赏心,所见非所望。

此后少朱荣,寂寞橘柚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芙蓉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商气正惨栗,商花忽红芳。
有如乍贫妇,犹饰盛时妆。
众自惊赏心,所见非所望。
此后少朱荣,寂寞橘柚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境在于描绘木芙蓉花的盛开。商秋正感到凄冷,商花却意外地绽放出鲜红的花朵。就像一位刚失去财富的妇女,仍然打扮得如同昔日的繁华。众人惊讶而欣赏,但看到的却并非他们所期待的美好。从今往后,鲜丽的朱色将会减少,剩下的只是一片寂寞的橘黄和柚黄。

注释:

  • 商气:指商秋时节的气候,给人冷清的感觉。
  • 商花:指木芙蓉花,形态美丽,色彩鲜艳。
  • 乍贫妇:形容刚刚失去富贵的女人,隐喻生活的落差。
  • 朱荣:鲜艳的红色花朵,象征着繁华与美丽。
  • 寂寞橘柚黄:描述花谢后的孤寂,暗示生活的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姜特立,宋代诗人,擅长抒情诗,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木芙蓉》通过对木芙蓉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转瞬即逝的感慨。开篇以“商气正惨栗”引入,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仿佛预示着生活的困境。随之而来的“商花忽红芳”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木芙蓉的美丽与生命的顽强。这种突如其来的美丽如同刚失去富贵的妇女,虽然生活贫困,却依然打扮得光鲜亮丽,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众自惊赏心,所见非所望”一句,反映了人们对美的不期而遇,感到惊喜但又带有失落,因这美丽并非所期待的常态。最后两句则转向一种沉重的叹息,“此后少朱荣,寂寞橘柚黄”暗示着繁华的消逝与孤独的来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美好终将逝去,留下的只是孤寂。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商气正惨栗”:描写秋天的气息,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2. “商花忽红芳”:木芙蓉花突然绽放,打破了秋天的冷清。
    3. “有如乍贫妇”:与“乍贫妇”对比,体现出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落寞。
    4. “犹饰盛时妆”:强调即使处于困境,依然努力打扮自己。
    5. “众自惊赏心”:他人对美的欣赏与惊讶,反映人们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6. “所见非所望”:暗示人们对美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7. “此后少朱荣”:预示着美丽的消逝。
    8. “寂寞橘柚黄”:用色彩来表现孤独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乍贫妇”比喻木芙蓉花的短暂美丽,暗含生活的无常。
    • 对比:冷清的商气与艳丽的商花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木芙蓉花的描写,反映出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美与孤独、繁华与寂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木芙蓉:象征美丽、生命力与短暂。
  • 商气:代表秋天的孤寂与冷清。
  • 乍贫妇:隐喻生活的困境与对美的追求。
  • 朱荣:象征繁华与美好,转瞬即逝。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乍贫妇”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生活的富裕
      • B. 繁华的消逝
      • C. 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落寞
    2. “商气正惨栗”中的“商气”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3. 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B. 对孤独的叹息
      • C. 对生活的希望
  •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关于花的描写。
    • 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姜特立的《木芙蓉》更侧重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美的珍视与人生的无常,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