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慢》

时间: 2025-01-10 21:53:56

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

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

几点芦花,误看飞絮化浮萍。

霜林深处,残红未了,一样飘零。

浅水渺茫,画船归后,箫鼓都停。

问吹笛、楼头人去,记否丁宁。

省识春风,踏歌扶醉上湖亭。

而今依旧,青衫中酒,落照西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几点芦花,误看飞絮化浮萍。霜林深处,残红未了,一样飘零。浅水渺茫,画船归后,箫鼓都停。问吹笛楼头人去,记否丁宁。省识春风,踏歌扶醉上湖亭。而今依旧,青衫中酒,落照西泠。

白话文翻译:

晴朗的云彩带来温暖,仿佛寒冷的山峦刚刚苏醒。依然保留着摇曳的衰败柳树,忍心回忆它曾经的青翠。几朵芦花,误以为是飞絮变成了浮萍。在霜冻的树林深处,残留的红叶未尽,同样地飘落。浅浅的水面显得遥远而模糊,画船归来后,箫鼓声都停止了。询问吹笛的人是否离去,是否记得叮嘱。意识到春风的来临,边唱边醉地走上湖边的亭子。如今依旧,穿着青衫,饮酒,夕阳照在西泠。

注释:

  • 晴云做暖:形容晴朗的云彩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
  • 如睡寒山初醒:比喻寒冷的山峦仿佛刚刚从沉睡中醒来。
  • 婆娑衰柳:形容柳树枝条摇曳,显得衰败。
  • 忍记青青:忍心回忆柳树曾经的青翠。
  • 芦花:芦苇的花,常用来比喻飘零的景象。
  • 误看飞絮化浮萍:误以为飞舞的柳絮变成了浮在水面的萍草。
  • 霜林深处:指被霜覆盖的树林深处。
  • 残红未了:指残留的红叶还未完全凋落。
  • 浅水渺茫:形容水面浅而显得遥远模糊。
  • 画船归后:指装饰华丽的船只归来后。
  • 箫鼓都停:指音乐声停止。
  • 吹笛楼头人去:指在楼上吹笛的人离去。
  • 记否丁宁:是否记得叮嘱。
  • 省识春风:意识到春风的到来。
  • 踏歌扶醉上湖亭:边唱边醉地走上湖边的亭子。
  • 青衫中酒:穿着青衫,饮酒。
  • 落照西泠:夕阳照在西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献(1832-1901),清代诗人,字仲仪,号梅溪,江苏吴县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丑奴儿慢》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和诗人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秋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中的“晴云”、“寒山”、“衰柳”、“芦花”等意象,都是秋日的典型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丑奴儿慢》以秋日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中“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描绘了秋日的温暖和山峦的苏醒,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则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几点芦花,误看飞絮化浮萍”和“霜林深处,残红未了,一样飘零”则通过对芦花和红叶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描绘了秋日的温暖和山峦的苏醒,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2. 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几点芦花,误看飞絮化浮萍:通过对芦花和飞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4. 霜林深处,残红未了,一样飘零:通过对红叶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5. 浅水渺茫,画船归后,箫鼓都停:描绘了水面和船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6. 问吹笛楼头人去,记否丁宁:通过对吹笛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7. 省识春风,踏歌扶醉上湖亭:通过对春风和湖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 而今依旧,青衫中酒,落照西泠:通过对青衫和夕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中的“如睡寒山初醒”,将山峦比作刚刚苏醒的人,形象生动。
  • 拟人:如“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中的“忍记青青”,将柳树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 对仗:如“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和“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晴云”、“寒山”、“衰柳”、“芦花”等,都是秋日的典型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晴云:象征着温暖和宁静。
  • 寒山:象征着寒冷和沉睡。
  • 衰柳:象征着衰败和回忆。
  • 芦花:象征着飘零和变迁。
  • 残红:象征着凋零和流逝。
  • 浅水:象征着遥远和模糊。
  • 画船:象征着往事和回忆。
  • 箫鼓:象征着音乐和往事。
  • 吹笛人:象征着离去和回忆。
  • 春风: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湖亭:象征着宁静和回忆。
  • 青衫:象征着平凡和往事。
  • 落照:象征着夕阳和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晴云做暖,如睡寒山初醒”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尚留得婆娑衰柳,忍记青青”中的“忍记青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往事的回忆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3. “几点芦花,误看飞絮化浮萍”中的“误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B.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对往事回忆的怀念

  4. “霜林深处,残红未了,一样飘零”中的“残红”象征着什么? A. 新生和希望 B. 凋零和流逝 C. 美丽和永恒 D. 宁静和舒适

答案:

  1. C. 秋季
  2. B. 对往事的回忆
  3. A. 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4. B. 凋零和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秋日山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兴八首》与谭献的《丑奴儿慢》:两首诗都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谭献的诗更加清新自然。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谭献的《丑奴儿慢》:两首诗都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王维的诗更加宁静淡远,谭献的诗更加细腻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 《全宋诗》:收录了宋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 《清代诗选》:收录了清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了解清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