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时间: 2025-01-10 22:41:58

屈指头颅三十一,年时又见煮酴酥。

平生自谓妄男子,未死谁甘贱丈夫。

欢逐儿童烧竹爆,自拈秃笔写桃符。

梅花一笑须相领,莫道今吾非故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夜
作者: 潘牥 〔宋代〕

屈指头颅三十一,
年时又见煮酴酥。
平生自谓妄男子,
未死谁甘贱丈夫。
欢逐儿童烧竹爆,
自拈秃笔写桃符。
梅花一笑须相领,
莫道今吾非故吾。

白话文翻译:

在手指上屈指算来,已经三十一岁了,
年年岁岁又见煮酴酥。
我一生自以为是个不肖之人,
但未死之时,谁愿意甘愿做个贱夫。
欢笑着追逐孩童,放烟火爆竹,
我拿起光秃的笔写下桃符。
梅花一笑,须与你相互扶持,
莫说今天的我与往日的我不同。

注释:

  • 屈指: 用手指屈折来计算,表示年龄。
  • 煮酴酥: 酴酥是用米酒发酵而成的,通常在除夕夜煮来庆祝。
  • 妄男子: 指自认为是不成才的人。
  • 贱丈夫: 指过着卑微生活的男子。
  • 烧竹爆: 指放烟火,庆祝新年的活动。
  • 秃笔: 意指笔没有墨水,形容写作的艰难。
  • 桃符: 辟邪的桃木符,通常贴在门上,象征驱邪迎福。
  • 梅花: 代表高洁的品格,通常作为友情的象征。

典故解析:

“桃符”出自古代民俗,常在春节时贴在门上以辟邪;“梅花”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和高雅的象征,常常与春天和友情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子华,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潇洒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除夜》创作于除夕之夜,诗人通过对自己年龄的感慨,表达对生活的反思与珍惜,也表现了对新年的期待。

诗歌鉴赏:

《除夜》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自我反思的姿态,描绘了诗人在岁末年初的感受。诗中首先以“屈指头颅三十一”开头,直接引入诗人的年龄,展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接着提到“年时又见煮酴酥”,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遵循,也隐含着一种对生活的期盼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平生自谓妄男子,未死谁甘贱丈夫”,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虽自谦为“妄男子”,但依然渴望不甘于平庸,追求更高的理想。紧接着,诗人描绘了与儿童一同欢庆的新年场景,展现出一种乐观与活力。此时的他,虽自称“妄男子”,却与欢笑的儿童一同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最后两句“梅花一笑须相领,莫道今吾非故吾”,则传达了一种希望与信念。梅花作为坚韧不拔的象征,与诗人的心境形成了呼应,诗人希望在新的一年中,不论身份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坚韧与高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指头颅三十一:以直白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年龄,带有感慨。
  • 年时又见煮酴酥:年复一年,依旧在庆祝,象征着生活的延续。
  • 平生自谓妄男子:表现出诗人的谦逊与自省。
  • 未死谁甘贱丈夫:表达对平庸生活的反感与不甘。
  • 欢逐儿童烧竹爆:描绘节日的欢快气氛,体现生活的乐趣。
  • 自拈秃笔写桃符:象征着书写未来的愿望与希望。
  • 梅花一笑须相领:梅花的高雅与坚贞,暗示诗人与朋友的情谊。
  • 莫道今吾非故吾:强调内心的坚定不移,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排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通过对年龄的感叹与节日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理想与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岁月: 通过年龄的计算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欢庆: 烟火、儿童的欢声笑语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节日的气氛。
  • 梅花: 整首诗的精神象征,代表着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诗人几岁?

    • A. 31
    • B. 30
    • C. 32
  2. 诗中提到的传统习俗是什么?

    • A. 煮酴酥
    • B. 贴春联
    • C. 吃年糕
  3. 诗人希望在新的一年中依然保持什么?

    • A. 物质的富裕
    • B. 内心的坚定
    • C. 社交的广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元日》王安石

诗词对比:

  • 《除夜》与王安石的《元日》都描绘了新年到来的场景,但王安石的作品更多体现了希望与对未来的展望,而潘牥的《除夜》则更加注重对自我反思的描写。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